首 页 民进简介 新闻广角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理论研讨 基层动态 大事纪要 文化广场 会员风采 视频中心 下载专区
 
当前页面:首页  > 理论研讨  > 统战理论
弘扬教育家精神 做新时代“大先生”
  来源:番禺区基层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5-01-16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首次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202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为教育事业破解深层困境,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不仅蕴含着深刻的历史与文化底蕴,而且体现了对教师职责使命、职业道德、躬耕态度、育人智慧等方面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其一,报国弘道,心怀天下。教育家精神强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教育家不仅关注个人“小我”,也不仅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更关心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以及全人类的命运。教育家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他们应当深谙本国文化精髓,能够在教学中融入民族文化的元素,激发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开放包容地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促进文化的创新发展,方能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其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首先是指那些在道德修养、学术造诣、教育实践等方面具有深厚积累和广泛影响力的教师。他们以高尚的师德、扎实的学识、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深厚的教育情怀率先垂范,成为学生和同行敬仰的楷模。“大先生”型的教育家能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重要性,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三,启智笃行,春风化雨。教育家精神还要求教师具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和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这种精神鼓励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领会教育家精神,也意味着教师须能与时俱进,结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情社情的变化和数字化时代最新的育人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内容与方式。

其四,仁者爱人,甘为人梯。仁爱体现在教育家精神中,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更是社会伦理和教育目标的核心;不仅是一种情感表达,更是一种道德实践。它要求教育者始终以学生的利益为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这种仁爱的关怀,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和亲密关系,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教育家精神的灵魂所在,它要求教育者以高度的热忱和无私的奉献,致力于学生的教育和成长。这种精神不仅是教育者个人品质的体现,更是对教育事业的最高追求和对社会的深刻贡献。

其五,以文化人,守正创新。中华五千年淬炼了中国独有的文化思想,例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己安人”“重义轻利”“经世济民”等优秀思想,是以文化人的思想理论源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也需要优秀外来文化的补充。这需要为师者吸收优秀文化精髓,摒弃不良文化中的糟粕,辩证地通过养化、教化、感化的手段将文化知识、历史传统、道德观念、国际视野等传递给下一代,树立其正确价值观,培养其化自信。

教育家精神融合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进程中党和国家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学习弘扬教育家精神在新时代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也是推动教育改革、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教育家精神的学习和弘扬,对于培养创新人才、促进社会和谐、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以及建设教育强国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教师群体深入理解并实践“国之大者”的“教育家精神”,就应当内化教育家精神。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时刻提醒自己: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价值塑造的先行者,是学生心目中永恒的灯塔。这份责任,既沉重又光荣,它要求我们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更宽的胸怀接纳不同,以更深的智慧启迪思考,以更大的勇气面对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方能做好时代的“大先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贡献社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Copyright · 2004 中国民主促进会广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Allright Reserved
粤ICP备180865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