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民进简介 新闻广角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理论研讨 基层动态 大事纪要 文化广场 会员风采 视频中心 下载专区
 
当前页面:首页  > 理论研讨  > 学习研究
【会史故事】民进前辈胡明树:为人民而书写
  来源:团结报2024年08月08日7版 发布时间:2024-08-20

 

【编者按】民进广州市委会近年来加强会史整理和研究,形成一批会史研究成果,2024年8月8日《团结报》文史周刊07版发表广州民进最新会史研究成果《民进前辈胡明树:为人民而书写》一文。

胡明树(1914-1977),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广西桂平人。1929年至1932年在广州中山大学附中和中山大学读书,并开始文艺创作活动。1934年留学日本法政大学,1937年8月全面抗战开始后回到国内,在广西桂平与人合办《诗》月刊并担任主编。1938年来到桂林,在学校担任教学工作,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其间把《诗》月刊迁到桂林并继续担任主编。1946年赴香港,积极参加反内战争民主的运动,先后创办、编辑了《儿童周刊》《学生文丛》《少年时代》等期刊、丛书。广州解放后在军管会文艺处工作。1950年至1953年任广西文联筹委会副秘书长。1954年至1957年任广西文联副主席、民进广西省分会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进中央候补委员等职。1977年病逝。

以笔为矛的呐喊者

1929年至1932年,胡明树在广州读书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留学日本期间,胡明树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爱国活动,结识了藏原惟人、秋田雨雀等日本进步作家,常为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赤旗报》等报刊写诗。

    1937年8月全面抗战爆发后,胡明树回到国内,在桂林任教的同时投身抗战。这一时期是胡明树的创作高峰期,创作体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及杂文,他的笔下有战乱中的中国大地上人们的生活,更有对反抗的歌颂和胜利的展望。他在小说《宇宙之光》的结尾写道“太阳挂在中天,阳光洒在大地,宇宙间的一切,都受到它的光泽”,用太阳象征为中华民族独立奋勇而战的中国军人;在散文《昆仑关》的结尾写“昆仑关在邕宾路之间泰然地屹立着,而屹立于昆仑关的主峰上的是把半万贼兵当一顿馒头吃的民族英雄”;在诗《夜路》中用“走我底夜路/不停步地走着走着/去迎接我从未迎接过的/然而却是久欲迎接的黎明呢”的信念,激励国人坚信胜利在前;他有感于广西学生军缝补队队员们为部队士兵缝补衣服的感人场景,创作诗歌《一针,二针》“一针、二针/针引线/她——/缝补着破碎的山河”,表达了全民族团结战斗夺取胜利的必胜信心。

胡明树与严杰人、阳太阳等一起代表了八桂诗人群体,与七月诗人群、岭南诗人群一道,成为中国抗战时期诗歌领域中特别的一个诗人群体。他们的诗歌以独特的知性诗风,体现了政治洞察力和艺术先锋性之非同凡响的结合,也被称为“反抒情”诗派,胡明树是其中的代表诗人之一。他对诗歌有一段论述:“抒情仍是存在的,因为人仍存在,而抒情是天赋的本能。但抒情之外当仍有诗存在,因为抒情可以不是诗的决定因素。抒情以外的诗表面看来是毫无‘感情’的,殊不知那感情是早就经过了极高温度的燃烧而冷却下来了的利铁。”可见胡明树对于诗歌参与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坚定态度和诗歌表达背后深层的、心系国家民族人民生活的炽热情感。

此外,胡明树将一批日本进步反战作家的作品或是反压迫反剥削的作品翻译成中文传播,让文学肩负起呼喊的使命,在文学翻译方面作出重要贡献。抗战时期,他翻译出版《海涅政治诗集》等三部作品,在期刊上发表《蕃仔鸡》等译作,在报纸上发表译文《故乡的回忆》,在其散文集《良心的存在》中翻译了日本短歌诗人渡边顺三的短歌《归乡》和日本童话作家、童谣诗人槙本楠郎的《青的囚衣》等。胡明树主张“直译和意译各有其优”“译者要有良心”“译诗工作要迎难而上形成外国诗歌工作的重工业运动”等翻译心得和理念较有特色,是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译者队伍中译论贡献最多的人之一。

紧随时代步伐的实践者

抗日战争胜利后,胡明树暂时在香港活动,在写作和办刊的同时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7年,他在香港《时代批评》(复刊号)撰文指出,“中国必须成为一个人人有饭吃的民主独立的富强国家,中国人应该朝着这方向努力”。1948年,他加入民进港九分会,其间,与港九分会成员陈芦荻、范兴登等合作出版《学生文丛》,曾在《小先生》发表儿童小说《少年英雄》,还在香港《文汇报》发表《日本文讯拾零》《鲁迅的“壕堑战术”和“钻网战术”》等文学评论文章。1949年,他在中华全国文艺协会香港分会编印的《知识分子的道路》撰文,指出“中国人民伟大的力量是蕴藏着的,现在这伟力已经使独裁者震惊了,伟大的作品将要在中国翻新了的土壤中诞生”;他在中华全国文艺协会香港分会的年会上发言,盛赞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呼吁文艺要为大众服务,要“为人民而写,也要为人民之子而写”。

从香港返回广东后,胡明树先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教导营集训,广州解放后即到军管会文艺处工作。1950年响应中共号召参加广西工作团回到广西,与周钢鸣、林焕平等创立广西文联。1950-1953年任广西文联筹委会副秘书长。1954-1957年任广西文联副主席、民进广西省分会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进中央候补委员。近十年的时间里,胡明树投身火热的新中国建设中,曾经以笔为矛的呐喊者成为紧随时代步伐的行动实践者。其间,胡明树参与了清匪反霸和农村土改运动,担任工作组组长,在《广西文艺》上发表《活捉匪首黄仁堂》。1952年4月,胡明树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在邕宁县老口村举办《土地改革展览》,用诗、画形式向群众宣传党的土地改革政策。1954年,胡明树参加广西省文化局与省文联组成“广西省太平天国文史调查团”,走访桂平金田、紫荆等地,访问了291位老人,记录了8万字原始资料,形成《太平天国起义调查报告》。

胡明树主导推动建立广西民进地方组织,为民进地方组织建设作出重要贡献。1952年1月29日,民进南宁小组成立,胡明树任组长,6月,改称为“民进广西小组”。1953年5月31日,民进广西省分会筹备委员会成立,胡明树为筹委会副主任委员。1954年5月25日,胡明树在《广西日报》发表谈话,支持中苏朝越四国外长在日内瓦会议发表“关于朝鲜问题”的正确主张。同年6月,在报刊发表了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谈话,代表民进参加“广西省宪法起草讨论委员会”担任委员。

朴实真诚的“老胡”

广西作家陆地在为胡明树历史小说遗稿《冯云山》所作的序言中,提到了1950年在广西初识胡明树时的印象:“和这几位在抗战时期于桂林、香港等地成名的作家就此认识起来。显然,他们几位的派头和我们从解放区来的土气迥然两样。唯有胡(明树)一人却特别:显得憨厚、老成,活像村学塾师;按说岁数不至太大,看样子却不大像是三十岁左右的人了。头回在会上见他,规规矩矩端坐于不显眼的末座,眼睁睁地注视他人神气活现,高谈阔论,自己则守口如瓶。”胡明树的特别,显然让陆地印象深刻。

曾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广西文联主席的韦其麟在《忆念胡明树先生》中,记录了初次登门拜访胡明树时的印象,胡明树当时担任广西文联副主席、主持文联日常工作,“记得他的宿舍也很一般,没有客厅,就在卧室也是书房里相见,他坐在床边,床前放一张写字桌,我坐在桌旁和他交谈。他颇关心我的情况,问我又写了些什么,我说正忙于毕业论文。知道我那年暑期就毕业,很郑重地建议我回广西文联工作,说回广西对我的创作会更有好处,等等。在半小时左右的匆匆会晤中,他毫无架子,也没有客套话,他给我那种敦厚、朴实、亲切、真诚的感觉很深”。韦其麟还写到“老胡”生命中最后几个小时的情况(会议期间胡明树突发脑出血经抢救无效逝世):1977年11月,文艺界开始“拨乱反正”,广西文艺创作办公室召开全区文艺创作会议,胡明树受邀参会,中午休息时,“印象很深的是他的确很兴奋,一个多小时的闲谈,他时不时地坐下又站起来,走走又坐下,面带微笑,我真的从未见过他那样容光焕发”。

在大家眼中朴实、真诚、激情的“老胡”,一生都在用诗文歌唱,因爱而歌,为爱而歌,谱写了一首首深爱着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歌。

(作者郝红英系民进广州市委会宣传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来源:团结报2024年08月08日7版

 

 

Copyright · 2004 中国民主促进会广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Allright Reserved
粤ICP备180865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