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民进简介 新闻广角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理论研讨 基层动态 大事纪要 文化广场 会员风采 视频中心 下载专区
 
当前页面:首页  > 文化广场
刘小玲:让知识点亮心灯
  来源:行政基层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4-04-10

 

安龙,黔西南一个小城,是黔、桂、滇的一个交汇点。或许在中国地图上是那样的不起眼,或许在旅游者的旅游计划中一直被忽视。是的,安龙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宏大蓝图中,只属于一个需要重点帮扶的地区,但她还是中国五十个“最美小城”中的一员,还是南明故都,蕴藏着一个让人动容的故事。仲春三月,正是油菜花烂漫时节,我随民进广东省委调研团走进安龙古城。招堤上,翠柳依依,春燕翩翩;半山亭,我邂逅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张之洞。那是一块石碑,上刻着《半山亭记》,“万山辐凑,一水环潆,雉堞云罗,鳞原星布者,兴郡也”,细读这才华横溢的文字,发现竟是出自一位时年11岁的“神童“之手,此子便是在广州创立广雅书院的张之洞。随着这洋洋洒洒的文字,在《半山亭记》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太守之意,得之半山而志以亭也。”

第二自然段开头则写道:“岁在壬寅,家大人先守是郡,文风雅俗,焕然一新。”呵呵,原来这太守就是张之洞的“家大人“清代道光年间的兴义府知府张锳。张瑛在义兴府为官一方,有诸多政绩。他发动捐款兴建兴义府试院和珠泉书院,在张锳不遗余力的努力下,培养出一批人才,兴义府考取举人20余名、贡生8名、进士2名。更重要的是,由此奠定了府属各州县文化教育的良好基础。

 

在安龙县我还听过一个故事。道光年间,张瑛任兴义府知府,知道当地生员勤奋学习,但苦于贫困,常常是要“凿壁偷光”夜读。所以,他从自己的俸禄中省出部分银两去购买桐油,每到午夜(现11点)交更时分,便派出两个差役从府衙出发,他们每人提着一个灯笼,见有人家还亮着灯传出读书声,便停下脚步站在门前高唱一声“府台大人给相公添油啰!”读书人开门后,差役便舀出桐油倒进读书人的灯盏里,说道:“府台大人祝相公用功读书,获取功名!”原来,我们中国人常用作鼓劲的口号“加油”就出于此,出于一位也是出身贫寒,也曾“凿壁偷光”苦读的旧时官员的仁爱。这“加油”并不仅是一句空洞的口号,那是实实在在的鼓励、期望。这午夜里的一声祝福,一勺桐油,点亮的是当年学子的心灯。

我和广东民进安龙调研组的同志站在兴义府试院的皇榜前,看着那一排排光耀的名字,我却想着那些午夜,想着那一盏盏被加了油的书前灯。近几年来,中国民进中央倾力帮扶安龙县,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不也是在为安龙县“加油”吗?广东民进的企业家把各类教学用品送到山乡中小学,不也是接过“张府台大人”那一舀“桐油”,倾进新时代学子的奋进路上吗?

3月19日下午,我来到安龙县万峰湖镇民族小学,为小学语文老师和四年级的同学作阅读专题辅导。站在讲台上,看着那一双双充满渴求的澄沏的眼睛,我又一次想起几百年前的那些午夜,那一勺勺桐油。今天,我何其幸运,也作一个“加油人”,我为山乡教师和学子带去阅读理解的方法,带领他们投向更广阔的知识海洋。“加油”,如今在现代汉语辞典里已经是一个固定的词语了,它名词,代表自我激励,更是动词,代表一种行动,为他人鼓劲,有他人助攻。在安龙这个历史上的“加油之城”,我认识了“加油”的深刻内涵。我喜欢这个词,我愿作一名“加油者”为你加油,也愿作一勺微不足道的桐油,点亮更多的心灯。

 

(文\刘小玲

Copyright · 2004 中国民主促进会广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Allright Reserved
粤ICP备180865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