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民进简介 新闻广角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理论研讨 基层动态 大事纪要 文化广场 会员风采 视频中心 下载专区
 
当前页面:首页  > 理论研讨  > 学习研究
树木树人千载许 灌园珍重此良时
  来源:本单位 发布时间:2024-03-29

 

廖奉灵(1903—1994年),广东番禺人,1924年毕业于岭南大学,先后在广州培道、粤华、明远、执信等中学执教。1928年作为为数不多的巴伯东方女子奖学金学者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欧洲历史和教育学,1931年获硕士学位后回国,在岭南大学讲授欧洲史和英文,1932年2月担任广州协和女子师范学校首位华人校长,任该职长达20年之久。1952年广州市人民政府采纳她的建议,将“协和”并入广州粤秀师范学校(现为广州市属公办十二年制的广州市协和学校)。其后,廖奉灵先后担任广州市第一中学副校长、广州市第二十四中学校长。1957年至1978年任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1978年后任广州市教育局顾问、广州市儿童福利会名誉会长等职。1956年3月加入民进,历任民进中央委员,民进广东省委会副主委,民进广州市委会主委。

立志与求学

 廖奉灵的父亲廖德生是一位爱国医生,又是孙中山的同学,早年加入兴中会,后任孙中山元帅府顾问。

1912年,孙中山到岭南学堂演讲后,亲切地握着年仅9岁、在岭南学堂读小学的廖奉灵的手说:“你要用心读书,为国争光,做革命的好后代……”革命先行者的谆谆教诲深深地记在廖奉灵心里。廖奉灵从小就受到父辈“教育救国”的民主思想的熏陶,同情贫苦百姓,一直记得小时候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开办了一间幼儿园,专门收容街上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小乞丐,孩子们穿上新衣,在兴高采烈地笑呀、唱呀……这玫瑰色的梦预示着她的志向、她的追求、她的理想。

1924年廖奉灵在岭南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广州培道、粤华、明远、执信中学执教,但她觉得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于是,她决定出国深造。1928年凭借在岭南大学的优异成绩和父亲友人的推荐,作为巴伯奖学金学者,廖奉灵启程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欧洲历史和教育学。

据廖奉灵留学时期的同学毛彦文在其自传《往事》里回忆,巴伯奖学金“只要该女生在本国大学毕业平均分数八十分以上,有两位教授的介绍信,经该奖学金委员会审查合格便给予。在20世纪20年代这是很优厚的奖学金,每月80美元,免缴学杂费…… 1920年除普通奖学金外,还有Fellowship(成绩优良奖学金),每年2000美元”。可见当时廖奉灵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是十分优厚的。为此,来自中国的巴伯学者学成后多数留在了美国或后来辗转回到美国。而廖奉灵等少数有志青年却是“另类”。由于她的学习成绩非常优异,一些歧视中国的人以为她是日本人,而她总是响亮地纠正:“我是中国人!”

1931年完成学业、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的廖奉灵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自己梦开始的地方——中国,在广州岭南大学教授欧洲历史和英文。

  圆梦协和

1927年开始的“收回教育权”运动席卷全国,当时的广东政府规定私立学校必须重新备案,且不能由外国人担任董事长或校长。因广州私立协和女子师范学校是美国传教士、幼儿教育专家碧卢夫人于1911年成立的(原名广州慈爱保姆传习所、广州慈爱幼稚师范学校),急需聘请一位华人担任校长。由于廖奉灵家族的基督教背景,是各方都接受的人选,1932年廖奉灵放弃岭南大学的优厚待遇、受聘出任首位华人校长。

据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史料记载,“协和”办学原址为现广州市荔湾区逢源正街54号广州基督教十甫堂。廖奉灵担任校长后,为寻求进一步发展,决定将其搬迁至位于广州西村的西山。当时的西山荒无人烟,野草丛生,孤坟遍地,盗贼出没,连吃水都很困难。廖奉灵身体力行带领师生们除草、开路、挖水井,带头捐献,借出自己的薪金为学校安装电话、接通水电,并多方筹集资金修建校舍、增添教学设备,四处活动延聘名师。廖奉灵制定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校训、校歌等,就连学生名册都是亲笔撰写、一丝不苟。她把红白两色定为校色,红色象征着热情,白色象征着纯洁。校服为白上衣、红裙子、白袜子,因而“协和”学生以“红白儿女”为光荣。至今,“卞璞经玉人之雕琢。合新旧之红白同学,齐声赞颂”仍是“协和”校歌的歌词。

1935年遵照当时教育部关于私人不得办师范学校的规定,协和师范改为普通中学,校名相应改为协和女子中学。幼师部由于历史悠久,成绩卓著,特许保留。经数年的艰苦努力,廖奉灵使“协和”成为一个拥有高中、初中、幼稚师范和幼稚园的完全学校。廖奉灵奉行德、智、体、群、美的“全人教育”观,建立学生自治会,实行自我管理;每年新生入学之际,就开展“姊妹班”活动;每届学生都成立级社,民主选举级社委员会和社长;每社设有社名、社旗、社徽、社歌等,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级社活动。学生们感情深厚,直至毕业离校后,仍以级社为单位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数十年如此相伴终生。

可以说,在“协和”廖奉灵终于圆了儿时玫瑰色的梦。然而好景不长,日本法西斯的枪炮声使她刚刚开始的好梦破碎了。抗日战争期间,廖奉灵提出“为国储材,坚持抗战”的主张,得到全校师生和家长的响应。为躲避日机轰炸,廖奉灵决定于1937年深秋将学校搬迁至广东台山的公益埠,学生中除幼稚园学生外,寄宿生200多人全部离开广州,借胥山中学部分校舍继续上课。后因日机轰炸台山,又迁校至澳门。在澳门期间,不少学生因和家庭失去联系而失去经济来源,学校不但收不到学费,而且还要接济生活无着落的学生。廖奉灵除了自己只领40%工资外,还把历年积蓄献给学校,在向社会呼吁帮助的同时,提出师生一条心“有饭吃饭,无饭吃粥,无粥自备(自我解决)”的口号。师生们常以番薯、玉米充饥,但从未中断教学工作。除了继续教学外,廖奉灵还发动师生在课余参加募捐和缝制棉衣、军鞋等物品支援前方战士,宣传抗日,其中在街头演出的《放下你的鞭子》,曾在澳门轰动一时。抗战胜利后,廖奉灵先行回到广州,一边在广州丰宁路基督教青年会(现人民北路基督教锡安堂址)招收新生逐步复课,一边修复残破的西村西山校园。1946年春,学校由澳门迁回西村原址,并设法让学生回校复学。

廖奉灵主持下的“协和”,人才辈出。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粤港澳地区对持有“协和”毕业证书的学生,格外准予登记录用。燕京大学、金陵文理学院、岭南大学等可凭“协和”推荐免试入学。

主持“协和”的近20年间,廖奉灵常常对人说:“教育是我的生命,学生是我的女儿。”廖奉灵用毕生的精力实践自己的人民教育情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不忘初心热爱祖国和人民教育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主动向广州市人民政府建议:“利用协和现有的设备办师范,既省钱,又省时,是个迅速培养师资的好办法。”政府采纳其建议,把“协和”并入广州粤秀师范学校。廖奉灵则服从政府安排,先后调任广州市一中副校长、二十四中校长。1957年任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1956年3月,廖奉灵加入民进。1960年7月作为民进广州市委会常委、教育界代表,廖奉灵列席了在京召开的长达40多天的民进五届二中全会(扩大)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了与会代表。毛泽东主席与她亲切握手并要她“代问广东教育界的同志们好”。周恩来总理在招待宴会上勉励她“为人民多作贡献”。据廖奉灵后来回忆,这是她一生感到最幸福的时刻。革命伟人的亲切关怀和教诲,支撑廖奉灵怀着“为人民多作贡献”的初心,几十年如一日投身到祖国教育事业上,痴心不改。

据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收藏的长达几十页的原中共广州市教育局党委对时任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廖奉灵“合作共事评价”:廖奉灵副局长负责幼儿教育、师范教育和华侨生教育,分管局财务和基建部门,没有因为自己是党外人士而在工作上缩手缩脚,而是大胆管理、果断决策;她所分管的财务部门连续多年被评为广州市的先进集体。她十分注重对华侨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常常以旅美或留学归国科学家贝聿铭、钱学森、丁肇中、杨振宁、牛满江、李政道等人的事迹激励华侨学生,教导他们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

1979年10月,廖奉灵出席民进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得知下个月她将赴美探亲,民进中央三位副主席徐伯昕、雷洁琼、谢冰心和秘书长葛志成特地设宴招待,殷殷祝福。据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文献记载,出于对民进的热爱和感谢民进中央领导赴美前的深切关怀,1979年底廖奉灵在美期间委托其九弟廖崇国赠送民进中央一部照相机,由中共广州市委统战部协助办理了进口手续。

与廖奉灵一同在京参会的原民进广东省委会副主委陈芦荻为她赴美赋诗:“珍重归心千万意,花开常忆五羊城”“这句诗使我身在海外、心系祖国。”

美国各地有400多位“协和”校友,一提到她们的老校长就肃然起敬、视若母亲。一到芝加哥,欢迎她的亲人和学生便一下子涌了上来。廖奉灵向人们介绍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邀请大家回国观光,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贡献力量。她滔滔不绝地讲述、介绍她毕生献身的人民教育事业的恢复和进步, 不时激起阵阵掌声。在美探亲期间,她多次回母校——密歇根大学听课,探索外语教学、幼儿教育的新方法,并又专门收集一批幼儿教育书籍带回广州,分送有关单位。回国途经香港时,港澳“协和”校友们听到了敬爱的老校长畅谈有关祖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情况时受到鼓舞,她们决定从原“协和”学校在澳门的一笔等待处理的校产中提取20万港元分别捐献给广州市第一师范学校和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

“祖国有我的事业,我必须回去。”廖奉灵的学生在美国大都成了教授、校长、医师、工程师,不少人当上了祖母。她们希望她留在美国安度晩年,并表示会像亲生儿女一样孝敬她。对此,廖奉灵感动到幸福的泪水滴湿了衣衫。但此时此刻她心系的仍是自己伟大的祖国。她不由自主地带领学生们激动地唱起了自己最喜欢的歌曲《歌唱祖国》。廖奉灵婉拒了亲友的至诚挽留,以79岁高龄又忘我地重新投入人民教育工作。回国后,廖奉灵受到时任中共广州市委书记的专门接见,勉励她为广州教育事业继续发挥余热。作为对临行前陈芦荻赠诗的回应,廖奉灵赋诗一首:

  探亲访友瞬经年,此日归来兴倍添。

  珠海云山新气象,特区建设着先鞭。

  开怀笑看桃和李,齐唱东风第一枝。

  树人树木千载许,灌园珍重此良时。

  一生致力办学,堪称民办教育先驱

廖奉灵的办学情结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30年代“协和”在广州西山办学时,看到当地一些穷苦百姓的子女无书可读,廖奉灵就利用“协和”的校址创办了“平民义校”,甚至在抗战时期学校迁至澳门,“平民义校”仍然招收当地平民子弟读书。

推动创办长堤夜中学。1962年10月7日民进广州市委会举办的广州市第一间民办夜中学——长堤夜中学开学,廖奉灵是学校筹委会的副主任。夜中学采用的课本、教材,同全日制公立中学完全一样,主要面向文化课基础差和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适龄青少年。民进广州市委会档案资料显示,市委会1962年《工作简报》(第4期)以及市委会1962年下半年、1963年和1964年的《工作计划》中都把办好长堤夜中学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指出:“全体市委会委员特别是董事会同志要认真关心该校的教学情况,经常给予老师们鼓励,加强他们的信心,积极办好学校。”长堤夜中学从1962年开办至1965年结束共培养了三届毕业生,人数达476人。

有其他资料显示,民进广州市委会还专门为此筹集5000元启动资金,而当时的历史情况是市委会机关的年全部行政支出不超过2万元,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可能性不大。廖奉灵当时担任分管教育局财务部门的副局长,又是筹委会的副主任,根据广州市民办教育事业方案规定,在各方面支持夜中学都是可能做得到的。

牵头创办广州市政协外国语学校。如果说“长堤夜中学”开了民主党派办学的先河,那么,1979年廖奉灵领衔的“七老办学”在历史转折关头轰动一时,为策应国家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发挥各级老干部的余热为改革开放作贡献,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78年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当时广州市政协外文翻译小组的七位老人廖奉灵、卢子芩、王以敦、徐舜英、陈子铭、谢哲邦、张瑞权(曾任广州市副市长、民进广州市委会副主委)认为搞现代化建设要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离不开外语,于是向市政协建议开办一个外语学习班,建议很快得到了支持。

万事开头难。面对缺资金、缺校舍、缺老师,以廖奉灵为校长的“七老”知难而进,将过去所得的翻译稿费300元全部捐出,张瑞权老人又垫出1000元;凭借老人们的办学热情和在教育界的影响力,1979年4月“广州市政协英语补习班”在暂时租借的三间教室正式开班。5、6月又扩编了几个班,到了1981年英语补习班正式更名为“广州市政协外国语学校”,在校生已达1500多人;1983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职工业余外语中专学校;1984年广州市批准该校建校用地1800多平方米,两年后建起了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的八层教学大楼(现址为广州市总工会所属外语职业学校)。“七老”当时平均年龄73岁,又身兼数职,每周坚持至少有一个晚上时段集中在一起研究校务,不要学校一文报酬。廖奉灵更是每天坚持步行到学校巡查、解决办学遇到的各种问题。

1984年10月5 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刊登了《广州市政协七位老人为社会义务办学》的文章并配发《人间重晚晴——从广州七老义务办学谈起》的社论。社论指出:“如何使离退休老干部度过愉快而又有意义的晚年,不光是离退休干部自己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光荣任务”“广州市政协廖奉灵等七位老同志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经验”“这既是四化的需要,又是对老人们的关怀”“利用离退休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光和热,使他们度过愉快和有意义的晚年”。

参与主办“培才业余学校”。在党和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背景下,1983年初,以廖奉灵为主委的民进广州市委会召开七届九次全会决定成立由王福耀、翟鸿年等七人组成“办学工作组”,提出“推动退休老教师发挥余热,走向社会,实行多种形式办教育”的工作任务。据《民进广东省、广州市委员会宣教工作汇报(1983年2—9月)》记载,“5月20日办学工作组举行会议,决定由民进省(委)直接举办培才业余学校,推定王福耀、梁春生等负责备案工作”。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现今,民进广州市委会主办的广州培才高级中学,顺利通过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连获广州市高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升大学比率和重本率连年提高。

参与接办广州侨光财会夜校。1983年1月14日,广州市工农教育办公室召开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参加的“业余办学座谈会”,时任广州市副市长在会上对广州民进老同志廖奉灵、李燮华、陈国勋、李贵兰等创办“长堤夜中学”“广州政协外国语学校”等办学实践给予了充分肯定,鼓励民进广州市委会继续做好办学工作。

 1983年3月3日,廖奉灵担任主委的民进广州市委会召开七届九次全会决定,“接收侨光财会学校”并由张益华(民进会员、暨南大学经济学院会计系副主任)、范兴登(民进广州市委会专职副主委)、陈成志(民进广州市委会副秘书长)和谭云峰为首任校务委员会委员,谭云峰担任校长。发展至今(2022年),广州侨光财经专修学院(广州侨光财经职业技术学校)常年在校生3000多人,教职工100多人,分为自有产权的广州龙津路、从化太平两个校区,占地5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办学流动资金逾亿元。

从主持“协和”二十年,到创办长堤夜中学,再到“七老办学”,廖奉灵可谓广州民办教育的“第一人”。而作为民进广州市委会接管“侨光财会夜校”、主办“培才业余学校”的主要决策者,廖奉灵又为广州民进留下了强大的办学“基因”,为民进会员留下了积极参与人民教育实践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者:周济光

(作者系民进广州市委会机关副局级干部)

(来源:民主杂志2023年1期)

  

 

Copyright · 2004 中国民主促进会广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Allright Reserved
粤ICP备180865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