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与个人、家庭、民族、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发展大数据是当前解决教育难题、促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要的途径。
教育大数据之“大”并非只指数量之大,而是更加强调“价值”之大。与传统教育相比,教育大数据具有更强的实时性、连贯性、全面性和自然性。我们可以在繁杂的教育数据中发现相关关系、诊断现存问题、预测发展趋势,发挥教育大数据在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个性化学习、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辅助教育科学决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此建议:
(一) 加快顶层设计,布局教育大数据发展
制定《教育大数据应用发展指导意见》,依据教育整体发展战略与发展需求规划布局教育大数据发展。明确政府、学校、企业和个人在数据的收集处理及共享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规范教育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管理与应用。制定教育大数据建设标准。建立教育数据的合理开放机制,鼓励教育大数据技术产品开发,教吸引更多社会机构参与教育数据的治理。从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引导教育大数据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从而使改革顺利有效进行。
制定《教育大数据安全管理办法》,从体制、机制、技术、方法等多个层面作出规定,切实保障教育数据安全。建议由教育、发改委、工商等多个部门联合制定相关规定,对教育数据应用行业实施监管,设置教育数据使用的标准和门槛以及相关申请资格与办法,同时,参考通信领域颁发运营商牌照的方式,制定教育数据运营商准入标准,颁布“教育数据运营商”牌照。
(二)消除数据孤岛,促成教育数据共享融合
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是保证教育数据资源共享和业务系统整合的关键。建议明确教育数据资源的管理权限,建设跨越部门和层级的教育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对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的现有数据信息进行整体优化与有效清理,打通教育部门纵向和横向业务数据的融合渠道。
(三)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开展教育大数据试点
全面分析现有各种教育信息化系统及学校已有信息基础,加速开展和完善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校内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广泛部署校园物联网基础设施,如传感器、射频识别、无线通讯网络等技术融合的智能设备,为教育大数据的收集提供基础条件,建成智能化、数据化的校园管理综合服务系统。
考虑到教育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可行性及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建议首先在各区选择若干所不同类型学校进行试点,不断完善数据收集、分析、使用程序和机制并逐步在全市推广。
(四)开展数据素养专题培训,培养引进教育大数据专业人才
开展数据素养的专题培训,提升教育管理人员、教研人员和教师的数据意识和数据能力。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一支专业素质高、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教育大数据管理队伍。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类型的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高校设置大数据专业,联合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培养大数据专业人才,支持信息类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大数据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注重加强与互联网公司、数据技术企业资源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优势互补。
(五)开展教育大数据研究,建设教育大数据产业基地
组织教育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人员开展教育大数据研究,集中优势力量破解教育大数据应用推广过程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结合教育发展的战略需求,建立与国内教育发展先进城市的数据交换机制,开展前瞻性研究,建立教育大数据发展的智库。
加快教育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各部门应形成合力,营造适应教育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环境。例如,在已经建立的大数据产业园中设置专门的教育大数据产业区,通过政策优惠、科研支持等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和专业人才,共同促进教育大数据的应用。
(文/穗进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