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网上,《南阳一学生迷恋手机游戏三天充值千元》、《同事频借手机玩游戏银行卡里5千元被消费》、《小学生假期玩手游盲目消费,几天内花耗上万元》等负面新闻层出不穷。究其原因,固然有孩子自控能力差,监管不力的因素,但手机游戏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一些手机游戏商甚至巧妙地利用监控漏洞设立网络消费“陷阱”。比如在游戏设计中不太合理地设置弹出诱导付费消费的菜单,小孩和成人都有可能误操作后扣费,然后设置繁琐的返还费用的程序,让人望而却步。
企业作为市场提供服务的经济个体,需要利润维持生存和发展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利用智能手机普及带来的利好,丝毫不考虑给使用群体带来的负面社会效益,显然是不可以接受的。考虑到资本追求最大利润的原始本能,将问题的解决寄望于游戏企业自身的规范和自律显然是不可能的。日本也是游戏大国,爆出天价抽宝游戏的丑闻后,也开始规范抽取道具类游戏的消费。无论是从未成年人保护的角度出发,还是要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协调沟通,对日趋火爆和普及的手机游戏设定合理的日消费上限并进一步加强监管。
(文/蔡旻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