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义务教育,是指将高中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范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的决定。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对此解释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含义,实际上就是12年义务教育。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纲要》规定的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即为90%。同时,随着国家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现代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提升国民整体素质的迫切性,对国民、对劳动者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我国现行义务教育止于初中阶段,严峻的中考压力导致教育指向了唯分数的升学考试,课程提前学完,大量时间用来备考。而在考试中,凡是有利于拆分为可量化评估题目的知识点,都成为重要的考点,对于学生来说学到的只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点而缺乏对学科理论、知识体系、实际意义的整体视野,这样的教育不利于培养具备独立思考能力、质疑精神、创新意识的人才。初中毕业升读普通高中过程中竞争激烈,高中教育发展程度不均衡,一方面教育资源向少数高中倾斜集中,产生“超级中学”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另一方面也因各方必须追求升学率催生了激烈的小升初“择校热”。“少年强则国强”,提升青壮年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和基本素质已经刻不容缓,因此义务教育从9年升级为12年已经势在必行。
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74.4127万亿元,已经有足够的财力来推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
综上所述,特建议:1、通过立法保障在全国范围内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让农村和城市孩子享受到平等的教育,减少贫困家庭的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初中毕业后无法进入高中学习的困境;2、实行普通高中就近入学,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3、实行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杜绝设立重点学校、重点班,让孩子真正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4、鼓励和奖励大学毕业生参与农村支教,与农村教师一起为提高农村教育水平而努力;5、考虑将农村高中建成综合性的高中,增加职业教育选修课程,使没有继续升学意愿的学生能够学到就业的技能。
(文/邓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