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指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研学旅行集文体、科技、艺术及综合学科为一体,并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心的实践体验为“深度学习”提供有利条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衔接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应遵从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和公益性原则,应具备一套符合地区学情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以一个地方为中心带动周边资源整合的活动基地、一条具有影响力的精品线路,建立一套规范管理、责任清晰、多元筹资、保障安全的工作机制,以形成中小学生广泛参与、活动品质持续提升、组织管理规范有序、基础条件保障有力、安全责任落实到位、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研学旅行发展体系。为此建议:
1、组织保障,规划场地。设立由教育部门牵头,发改、公安、财政、交通、文化、食品药品监管、旅游、保监和共青团等相关部门组成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协调小组,加大对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指导,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制订相应工作方案,落实责任,加强督办。
2、纳入计划,落实人员。教育部门及中小学要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使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课程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研学基地可委托有资质、信誉好的教育机构承办,基地教学人员应获取相应的资格证并经过严格的上岗培训,具备扎实而丰富的教学经验。
3、筹集资金,确保经费。采取合作、共享、多赢形式,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和优惠政策。建议交通部门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出行执行儿童票价优惠政策;文化、旅游等部门减免场馆、景区、景点门票,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将研学旅行纳入校方责任险范围。鼓励通过社会捐赠、公益性活动等形式支持开展研学旅行。
4、资源整合,教旅结合。以研学基地为重要依托,推动资源共享和区域合作,形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网络。建设研学旅行网站,促进基地课程和学校师生间有效对接。实践基地应有固定的专业教师和课程安排,针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设计不同的实践课程。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与当地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地方人文景观、自然资源相结合,与校本教材和地方课程开发相结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项目。课程内容应涵盖安全教育、行为养成、人文素养、社会调查、生产劳作、心理健康、环境保护、素质拓展、艺术创作、工艺制作、地方文化、海洋文化、国防教育、法制教育、家政培训、公益劳动、科学探究、科普创新、勤工俭学等。
5、设计模式,科学管理。教育部门可安排学校分批进行,学校可按计划灵活安排出行的年级、人数或天数。外出研学旅行一般3-4天,建议采取两两模式,两天在基地主场开展实践活动,两天行走精品路线,由里到外,由近到远,动静结合,丰富多彩;工作规程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建立安全责任体系,明确承包者、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权利,学校采取自行开展或委托开展的形式,提前拟定活动计划告知家长并与家长签订协议书。建立评价方案,教育主管部门应把中小学组织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作为学校综合考评体系的重要内容。学校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分管理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
(文/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