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全社会大力弘扬和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教育中也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希望藉此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以应对学生群体文化认同危机、价值认同危机和道德认同危机。但是,由于缺乏引领导致立意不高、缺乏导向导致目标单一、缺乏载体导致路径不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出现“落地难”的问题,造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建设与党和国家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为了更好地在学校教育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设,建议如下:
一是以国家“教育梦”为引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体系。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首先必须要以“教育梦”为引领,才能真正唤醒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理解认同。站在国家的高度,通过以“教育梦”为引领,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全方位、多维度、多层次地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向学生宣扬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筑认同体系,构建起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二是以学生“政治认同”为保障,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导向。增加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以“政治认同”为保障,保障了政治主体的情感、意志、信念、认知与行为等政治与心理因素的高度统一。首先要加强学生群体对共同种族、共同地域这类本能层次上的认同, 加强爱国心、民族自豪感等情感层次上的认同,加强对国家法律制度、政策方针理解与赞成等高层次上的认同。帮助学生群体成员树立起共同的目标和愿景,激发学生群体为国家事业共同奋斗的热情,激励着学生群体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
三是以学生“个体认同”为基础,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以学生“个体认同”为基础,促进学生“个体认同”的生活世界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方式。所以,在学校教学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需要贴近学生个体的“生活世界”,满足学生个体的基本需求,为学生提供生活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辅助,排忧解压,创造条件,以促进学生个体的自我实现,增强学生个体的幸福感,以学生“个体认同”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是以学校“传统文化”为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文化基因。学校教育中必须大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入校园和课堂,最终通过“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
五是以学校“公民教育”为路径,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意识。公民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自我身份的认同,公民身份认同是学生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公民教育可以从多维度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培养。通过培养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公民知识和公民参与技能,构建公民教育体系,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尊重意识、关爱意识、民主意识、公共参与意识,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要求学生关注社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植学生的社会共识、交往理性和参与社会事务治理的能力。
(文/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