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2日,杭州市蓝色钱江高档小区发生火灾,一位母亲和她的三个可爱的孩子葬身火海,保姆莫某晶因重大纵火作案嫌疑而被警方控制,一个幸福的家庭转眼毁于一旦,令人扼腕叹息。根据新闻报道,四名死者均未见烧伤,全部死于吸入大量黑烟窒息死亡,这是典型的由于不懂得火灾事故的逃生技能导致的悲剧,如果这位年轻的妈妈和她已经上学的儿女懂得火灾中的逃生方法,或许悲剧可以避免。在全社会谴责犯罪嫌疑人恩将仇报、恶意纵火和质疑小区消防设计存在问题的同时,为了减少类似悲剧的发生,更加重要和紧迫的事情是:加强中小学安全事故逃生技能的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当前的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在安全事故中公众的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严重缺乏,自救互救能力亟待提高。
安全事故突然发生后,专业的救援通常不能第一时刻出现在现场,所以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至关重要。具有自救互救能力的普通民众不但可以进行救援工作,还可以在现场紧急培训其他志愿者成为救灾现场重要的救援力量,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安全生产事故中的死伤者人数。
据统计资料显示,在火灾意外事故中,重伤员中的70% 、死亡者中80%,均是由于恐慌逃生而吸入有毒有害的浓烟导致中毒和窒息死亡,真正被烧死的比例极低。浙江省某市的公众急救自救能力研究表明,26.6%公众不知道急救总则,90%以上的公众对人工呼吸的具体操作方法表示不能确定,19.2%的调查者表示了解胸外按压法,但是几乎无人知道按压的部位,47.8%的公众表示完全不知道火灾发生时“若房内有浓烟,应用湿手帕捂住口鼻,再爬行前进”。各项调查结果表明,公众逃生自救知识和技能水平较低,亟待开展面向大众的干预,以提高全民的应急能力。
2、目前的安全意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较为单一、流于形式,缺乏实景模拟的生动教学场所和形式。
以安全意识教育举办得最多的消防安全演练为例,很多大厦都定期举办消防安全演练,但演练内容较为单一、形式化,大家在火灾报警声中嘻嘻哈哈地从办公室走出来,在外等待、聊天,然后再回到办公室,完全无法体会到真实火灾情况下的困境和恐慌,更别提演练在危急情况下扑火、逃生、自救甚至救人的技能。其他形式的宣传效果也较为有限。
3、从国外经验来看,提高公众尤其是中小学学生的自救能力是提高全民自救能力的关键。
人们如何做好应急准备、合理采取逃生自救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身安全和健康,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共安全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日益受到国内外政府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以邻国日本为例,正是由于长期持续不断的对国民实施防震防灾教育培训,才能在所有重大灾难面前保持较低的死伤率。而长坚持通过实景模拟式的教育培训方式,寓教于乐,才能真正培训公众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为此建议:加强学校教育,将安全事故逃生技能融入体育课程中,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以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安全自救能力,从而带动整个国家全民的安全自救能力的提高。
研究表明, 如果人们通过逃生自救等安全教育和预防训练, 以至具备基本的自我保护知识和技能,事故中80%的意外伤害是可以避免的。而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自护避险、应急自救安全教育却大多只局限于一两次表演式的演练活动,安全教育内容上也非常单调和流于形式, 往往是一些纯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方式, 却很少有实用的系统训练和教育培训。通过学校体育课传授逃生技能可以说是一个国际上的共识,许多国家都是在体育课上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比如地震多发的日本的防震防灾教育,都是从娃娃抓起。而更为重要的是,对小孩的教育可以直接影响到父母乃至整个家庭,如果一个小孩通过学校教育掌握了逃生自救技能,等于教会了整个家庭逃生自救技能。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制度,将安全事故逃生技能融入中小学体育课程中,使学生既锻炼了身体,又掌握了技能,这种做法会受到学校、家庭、学生的共同欢迎,不仅对个人和家庭而言是受益终身,而且在关键时刻惠及他人、造福社会。
(文/刘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