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中医历史悠久,理论体系完整,疗法独特,蕴藏丰富的实践经验。纵览历史发展进程,其医学基础早在二千年前已形成。从周朝 (公元前1100-221年)起,医学理论体系已初步形成。到了秦、汉时代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华佗、张仲景、《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一系列的名医名著对我国的中医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亦即现今流传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几千年医术沉淀,历代医家继承前人知识,阐发其理论,使原有基础得到充实和发挥,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与夏商周时期的诸种理论,再结合各自的文化修养和医学经验,另加上本地的药材、医疗用具,不断补充、创新,形成了一种比较完整的医疗体系。
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同并使用我国的中医中药。在对医药使用最谨慎的德国,尽管看中医个人支付的费用是看西医的10倍以上,但却拥有一大批中医中药的忠实“粉丝”。在澳大利亚,中医教育发展越来越迅速。大约有二十所大学提供中医课程,其中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悉尼理工大学、西悉尼大学更是提供研究生课程。瑞士政府从1999年3月开始将中医、中药、针灸的费用纳入国民医疗保险之中;挪威已成立官方的中医药工作小组,加快了对中医药的发展;美国公众和医学界逐渐认识到中国传统医学的安全有效和通用广泛的特点,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愿意接受中医治疗。据统计,现有60%以上的欧洲人使用传统药品,欧洲占全世界草药市场份额的44.5%。
中药在国际市场的占比,日韩拥有80%份额,而作为发源地的中国,中药出口额目前仅占世界中药市场的5%左右。
与此同时,日本中药的生产原料却有75%来自从中国的进口。换句话说,中国只是在扮演中药原材料出口国的角色。而这种角色,也可能保持不住了。除了被抢占的国际市场和去中国化的生药种植,另一个更为尴尬的局面是,在海外中药市场上,中国拥有的专利权仅为0.3%,而日韩却占据了中药专利的70%以上。更有甚者,日本人已经获得了《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中的210个古方专利。
导致中国在中医中药发展出现萧条败落的原因有:1、中药材市场充斥着许多的假冒伪劣药材,主要是以次充好的现象相当严重;2、中成药制作渗入西药,价贵而效不实;3、中草药发展滞后,与媒体宣传不够有关;4、国人对中草药态度的冷却与平时不注重防病健身有关;5、中药治疗讲究的是平稳,以给身体最小刺激,达到最好的治疗;但现在快速的生活工作节奏,却使人对中药的药效发生产生了很大的怀疑感;6、一些频发的药物事故和不断出现的虚假广告说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国人对中药望而却步。
药材质量在下降,这是个不争的事实;真药材质量下降,真药材数量下降,这也是个事实。中医药在中国至今没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诚对待,也没有确定其科学传统地位而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学探讨。中医药学,与戏曲、拳术、书画一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它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至今仍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如今,文化建设热潮举国涌动,我们在抢救这个民俗申遗那个古迹之时,能否给中医药也腾出一块空间?开出保护“方子”,铺出条条举措若一味味的中药,配伍后给深陷窘境的中医中药及时“疗救”,让它从“祛病”到“健康”再到“健壮”。让它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些瑰宝。
为此建议:1、在国家层面制定中医药保护的法律法规;2、对中药草药生产基地要有长远的规划和保护措施;3、加大对传统中医药的研究与研发,使之焕发新的效用;4、将“中药复方制剂产品标准化、规范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列为国家发展战略,提到国家创新药物战略研究的重要议事日程;5、加大对中药市场的巡查和监管力度,从源头抓起,杜绝制假售假,纺织伪劣药品流入市场;对造成严重后果者,加大处罚力度或处以刑事处罚;6、实现与全民医保挂钩,让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使中医药服务可得性、可及性显著改善,从而让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7、加大对中医教育的投入,包括师资和物资等方面;8、发动社会力量,进一步放宽社会办医准入条件,减少行政审批,鼓励社会力量开办中医类专科医院、连锁中医院、中医诊所等中医医疗机构。
(文/邓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