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习的规定,中小学教师每年必须在“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上完成完成72学时的学习,其中公需科目18学时,专业科目42学时。公需科目目前为每学期两门课,每学期不少于6小时的在线学习,在线学习方式是强制性地观看视频。为了保证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政府在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条件上规定,没有学分验证的教师不能参与包括初级、中级在内的任何职称评定。
强制性和专业性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两个特点,是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的两个支点,但强制性的过度强调直接导致专业学习的形式化和专业发展的停滞化。一方面,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和不影响工作,有时间有电脑的教师关闭声音挂视频,没时间没电脑的教师请人学习,继续教育全盘形式化。另一方面,从专业发展来说,每一位教师起点、终点都不同,有着不同的职业规划,前提是教师的主体性得到尊重,自主发展。好教师不是大学毕业后就产生的,也不是听几次未经任何视频化语言加工的呆板的讲座可以形成的,而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钻研而蜕变的。因此,我们必须对继续教育公需课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改革。
首先,公需课设置的目的要回归本真。继续教育既是政府要执行的一项政策,也是专业技术人员生存的一种方式,两者之间必须找到结合的点,不能将政策实施到只是挣“学分”,教师不能被“学分”绑架,也不能被“学分”引着走。一旦继续教育成为“学分”的奴隶,那么继续教育便不是教育,而是教师脖子上的枷锁,手脚上的镣铐。
其次,在形式和内容上体现教师的主体性。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包括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等。人社局在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公需课内容时,应根据教师的不同成长阶段,在形式和内容上提供可供选择的课程。
(文/张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