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凡是具有中国国籍的所有大学生都要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军事训练,高校大学生军训被纳入到必修课程。我国的大学生军训试点是1985年开始的,军训制度已经在我国实施了三十多年。截至2016年,全国已有2000所高校开展了学生军训工作,军训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军训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学生军训时间短暂,内容单一重复。目前全国大学生军训的内容,主要是内务整理、队列训练与军事理论课,几十年来,这三项一直占据全国各地大学生军训训练的主流项目,训练方式重复单一,导致学生思想上不重视。同时军训课程建设不规范,讲授内容随意性强,有些内容严重脱离学生实际,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更不要说实现现代军事理论和国防教育的普及。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很多高校学生军训出现不同程度的“走样”以及“偷工减料”等现象,很多高校军事训练仅仅使用了一半时间,军训被看成是具有短期效应的“列队考核”和“歌咏比赛”,为了最后的“方队表演”,使军训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教官素质良莠不齐,操作缺乏规范。教官的选拔较为随意,有些教官直接是从地方部队的老兵中拼凑而成,有的是本校的国防生,甚至就是地方人武部组织的预备役人员。这些教官既没经过军队内部的标准化选拔,也没有经过专业规范的国防教育训练。在训练学生的过程中,准备不足,训练随意性较大,不懂学生的感受,普遍缺乏科学统筹能力。有的甚至在训练过程中公然调戏女生、与女学生谈恋爱、向女学生求婚等,有的辱骂和体罚学生,有的甚至与学生发生冲突。教官队伍不论从生活作风、学识修养和还是精神面貌等各方面都亟需改进。
三是军训形式主义严重,国防安全弱化。单一重复几十年不变的军训内容,重视“表演性”的队列考核、共同造就了大学生军训“教化性”大于“教育性”的训练效果,让军训难免有“走过场”之嫌。军训的“形式主义”,使得大学生整体对现代军事理论缺乏热情,国防安全弱化,难以肩负现代国防教育的使命,严重影响了军训目标的达成。为此,在当前的背景下,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军训的改革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为此建议:
第一,深化对大学生军训内容的教学广度。军训内容要与时俱进,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除了常规的队列训练、射击练习外,还应该增设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项目,如军体拳、持枪对抗、实弹演习、打靶、旗语、信号语、参观军事展览、野外生存训练、生化防护、国防知识竞赛等多项实训内容。此外,还可以增设校园反恐情景演练,开展擒敌拳、匕首操等防身格斗术的教学;在消防战士的指导下,还可以进行紧急疏散、医疗救护、烟雾逃生等多项的消防演练,增强大学生在面对暴力危险事件时的自救能力。总之,增加大学生军训的趣味性、实用性和现代性,使大学生从“被动受训”转向“积极参与”,从而真正让大学生感受和体验到军训给自己带来的切身改变。
第二,强化对大学生军训教官的选拔力度。教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军训的质量,各高校应该始终把加强军训教官的素质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严格选拔军训教官,在教官的选拔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应的标准,坚持选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德才兼备、热爱国防教育事业、具备良好的军事素养与政治素质,有经验的、有修养、有耐心的人员担任。高校在军训前,需要对所有军训教官进行系统的统一培训,提高军训的规范性和操作性,以避免教官个人自身素质影响到大学生对军训的整体印象、观念和理解。
第三,把军训上升到国家安全的认识高度。军训作为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必修课”。大学生军训不同程度的走样,必然会影响到现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影响到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后果会导致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弱化,进一步影响了国家安全。为此,各地教育行政机关、高校,地方武装部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军训工作,要把大学生军训工作提高到国防安全的高度。各高校应该把大学生军训工作纳入高校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建议将集中军训时间延长至一个月,加大对大学生军训的考核力度,引起大学生对军训的重视程度,深化大学生对军训关乎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文/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