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民进简介 新闻广角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理论研讨 基层动态 大事纪要 文化广场 会员风采 视频中心 下载专区
 
当前页面:首页  > 参政议政  > 社情民意
构建全社会治理体系消除童工现象
  来源:教育基层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8-08-14

 

 

近期,各大新闻媒体关于童工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所谓童工,是指未满16周岁,与单位或者个人发生劳动关系从事有经济收入的劳动或者从事个体劳动的少年、儿童

当前童工主要分布于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小作坊等场所童工大量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二是童工劳动力廉价、流动性小,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而无视法律规定;三是当前农村“读书无用论”思想广泛存在,农村学生辍学增多;四是农村父母法律意识淡薄。

对于童工问题,地方政府会予以“坚决打击”保障未成年人的基本权益。对于童工,采取的措施一般是遣送回户籍所在地。童工返乡后,由于教育权利和基本生活依然没有得到保障,失去生活来源可能使得他们原本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过度的贫困可能导致返乡童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反而不利于身心发展和社会稳定童工问题较为复杂,涉及政府管制、法律法规、经济体系、教育制度、家长观念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仅靠打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全社会综合治理。为此建议构建童工问题的全社会治理体系。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保障童工权益。要进一步完善针对童工问题的法律,在实践中给予落实,减少童工现象的发生,这是解决童工问题的重要方式。加大对企事业单位、个人非法雇佣童工惩处力度,开展广泛的法律宣传,创造禁止雇用童工的社会氛围。

二是完善经济体系,促进产业升级。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东西部和城乡差距较大,导致了当前“东部大量输入,西部大量输出”的“童工产业链”现象。为此,要完善我国的经济体系,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对东部沿海城市的产业升级转型,重视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扶持,从劳动密集型向集约型转变,减少对劳动力的过度依赖,是解决童工问题的根本举措。

三是完善职业教育,实施精准扶贫。“童工”是贫困农户家庭潜在的劳动力,可以把“童工”的继续教育作为当前农村“精准扶贫”的一种重要形式,作为“储备劳动力”给予重点扶持,改变家长的传统观念,让“童工”通过公益性的、免费性的农村职业教育,获得系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通过几年的职业培训,把“童工”培养成为新农村和新城镇建设的重要力量,也可以成为针对贫困农户家庭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

四是完善保障体系,促进童工发展。童工题的有效解决,不仅仅需要关注童工的权益问题,更要关注“童工”作为“具体的人”的发展问题,所以,地方政府机关针对“童工”问题,不能仅仅给予“单一的打击”,更重要的是完善“童工”背后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济体系,满足未成年人基本的公共性需求,为未成年人的后续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

 

 

 

(文/石军 任慧明

 

 

 

 

Copyright · 2004 中国民主促进会广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Allright Reserved
粤ICP备180865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