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
2012年11月12日,广州市政府第43次常务会议通过《关于广州教育城建设的工作方案》,确定教育城选址增城市朱村街,以解决广州市属的6所高等职业院校、16所职业学校和6所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大部分存在的用地严重不足、办学场地分散、发展空间小的问题。
建设广州教育城是建设“我国南方教育高地”的重要举措。广州教育城的建设,要实现的不仅仅是院校空间的聚集、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办学空间的增加,更应该以此为契机,着重从规划布局上实现职业教育更适应我市产业升级转型的需要,更加到位地服务广州经济和就业,更好地为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广州教育城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要很好地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充分发挥“城”的集聚效应问题。“资源共享”曾是全国大学城建设的一项初衷,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广州教育城的建设模式是政府统筹协调指导教育城的规划、建设、院校配置、产业配置等工作。同时,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配套、统一管理”的原则,建成后的教育城校舍,移交给相关院校使用。投入主体的统一,为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但还需从规划布局上进一步实施。
二是教产结合、校企合作模式问题。教产结合、校企结合是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难题。广州教育城落户增城,虽然增城拥有广汽本田和北汽华南生产基地两个整车生产企业、1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和众多牛仔服装企业以及星级酒店等服务业。但由于职业院校涉及行业众多,基本上一校一特色,增城一地的产业链条,显然无法满足所有职业院校的需求,很难实现众多的不同专业特色的学校与当地企业对接,必须建立产业和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
办法:
(一)推进企校化办学,实现学校企业双赢。
通过以下校企合作模式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一是引企入城。在引进学校的同时,根据学校的优势,同时引进相关企业,使教育城成为能为企业带来用工和技术研发优势的“企业创生发展宝地”。申请设立发展基金,鼓励学校研究和发展出先进的、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技术,并建立相关联动机制,帮助学校将产品和技术推向市场。在引进企业后,积极协调学校和企业,争取把实训基地建在企业,为学校减少投入以及维护和升级的费用,也让企业能够提前对员工进行训练。在前期,建议政府和各校共同出资,组建实训基地公司,每个学校的学生使用实训基地时,学校要支付一定费用,产生的利润按各校出资额进行分配。
二是引企入校。将企业引进学校,把教育和市场联系起来,做到“校中有企业”,学校和企业两者相互沟通,相互依存。可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在校内就可以实行“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获得“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
三是校企人才互动。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订,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促进校企双方互聘,企业工程师走进学校给学生授课,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校企双方的互聘,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技能训练的过程,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为企业生产产品、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既解决实训材料费紧缺的矛盾,又练就学生过硬的本领,真正实现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
(二)推进集团化办学,整合多方资源。
以政府为主导,以名牌职业学校为龙头,联合教育城区域内的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及培训机构等,组建教育集团。集团以专业为纽带,充分发挥龙头学校的品牌优势和企业的设备、资金优势,实现校企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紧密结合、互利互惠、多方共赢、共同发展。
(三)统一规划布局,实现深度的资源共享。
一是统一建设管理,实现硬件资源共享。对于职业院校共性需求,如图书馆、体育场馆、文化娱乐设施、教学资源库、一般性的教学设备、公共实训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可以统一建设,引入专业的机构集中管理,使保障更加有力,使学校从中得到解放,从而更多地投入学校自身的内涵建设。
二是设立专业簇群,实现资源整合。在院校分布上,通过规划布局,打破现有职业院校的模式,按照相关专业、接近项目等标准来分布院校,进一步促进学校间的合作与交流。应当适度地引导不同学校建设自身特有的专业簇群。依据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当前各校的专业优势,可考虑分为八大专业簇群:交通运输类专业簇群、城市建设类专业簇群、电子与信息工程类专业簇群、生物医药化工类专业簇群、机电轻工类专业簇群、财经商贸类专业簇群、旅游类专业簇群和其他(即纺织、司法和幼师等独立而不适宜与其他专业合并的)类专业簇群。可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布局调整,以从全局发展角度获得更优的资源整合效果。学校间可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激励发展。不同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学校间也可以相互学习,在良性竞争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办学更符合规律,学校更突出特色。
三是整体规划课程改革,避免资源浪费。加强课程改革的全市性整体规划和组织,引导各校按职业教育规律加大课改力度、更好地形成办学品牌。当前“政府指导,各校自行实施”的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运作模式已暴露出各校改革目标不一致,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差异过大,造成相同专业各自进行改革,导致资源的重复浪费、改革成果的评价信度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建议实行“政府统筹、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的运作模式,把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由各校层面上升到政府层面,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建设市一级的示范专业。打造教师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优秀教师跨校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