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广州市委员会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优势传统产业仍将是广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重视优势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才能不断赢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市场空间,继续保持产业优势。
一、广州市优势传统产业现状
广州市优势传统产业主要行业包括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建材)、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精品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金属制品业等12个行业。
据统计,2010年我市优势传统产业规模以上企业2830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个数40.6%;实现工业总产值3122.4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58%;工业增加值798.42亿元,工业销售额3094.95亿元。从业人员约61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总数36.55%。
近年来,广州市通过实施“退二进三”、产业转移、“腾笼换鸟”等措施,实现传统产业“低端淘汰”、“优中更优” ,推进纺织、轻工、食品等产业“内强总部,外拓基地”。通过市财政支持优势传统产业项目47个,金额4770万元,争取中央和省财政支持优势传统产业项目87个,总金额1.7亿元,用于扶持传统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加快向产品研发、设计、营销等附加值高的产业链环节延伸。
二、广州市优势传统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 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我市传统产业相当部分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技术含量偏低、名牌产品不多;产业集群整体效应不强,产业规模小、配套协作能力不强;产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投入不足。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够,2010年,广州R&D经费投入只占GDP的2.4%,而北京、深圳、上海该项经费投入已分别达到5.5%、3.5%和2.8%。自主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的著名商标拥有量相对偏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多,缺少有影响力的企业航母,影响了广州制造业的发展后劲和核心竞争力,制约着广州工业由“广州制造”向“广州创造”、“广州服务”和“广州品质”的转变。
(二) 要素供给形势趋紧。
我国制造业劳动力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正在下降,跨国公司投资中国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速度和规模也有所下降,制约着广州制造业进一步吸引境外产业资本。目前,土地、环境、劳动力等传统要素支撑发展的优势逐步弱化,过度依赖投资驱动的模式难以为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制约着广州工业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开拓。企业用工荒问题的持续显现,标志着以劳动密集型为特点的传统制造业瓶颈效应更为突出,给产业升级形成了倒逼机制。
三、广州市优势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建议
(一) 健全优势传统产业创新体系。
要完善产业集群的技术支持体系,公共技术创新中心是重要模式。建议组建行业技术创新中心,从事共性技术的研发与扩散,有效提升产业集群的技术水平,促进集群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可以由政府主导,吸收相关利益者(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入到以契约形式组成的创新中心,也可以由企业建立创新中心,并为整个集群服务。要加强产学研联合,以互利和双赢为原则,积极引进、开发和孵化行业共性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二) 促进优势传统产业集群发展。
优化产业布局,培养、完善优势传统产业集聚区,通过收购、兼并、控股、联合以及委托加工的方式,整合众多无品牌或无特色的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培育、增强更多大企业、大集团的创新实力和竞争能力。鼓励骨干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延长产业链条,提高效益,增强后劲,建成全国、全球产品产销中心。根据企业规模及地位构建竞争合作关系,鼓励关联产业、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使之享受到国家有关税收优惠、项目优先支持等政策。
(三) 强化优势传统企业的技术改造。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一是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大增量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围绕创新能力建设、技术装备升级、品牌质量提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规模效益等重点,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推动冶金、纺织、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向制造业高端攀升,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形成“微笑曲线”,促进传统产业技术上台阶、产品创品牌、制造绿色化、规模增效益。
(四) 扩展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面。
引导优势传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逐步扩展服务面,使之与网络平台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相结合,向产品设计、质量检测、物流配送、品牌营销、电子商务、教育培训等领域延伸,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政策法规、行业动态、准入条件、展示交流、供需对接等信息服务。
(五) 搭建适合优势传统产业的销售渠道。
充分利用广州国际化大都市的优势,建设和完善与第二产业相配套的专业市场,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展览展示等配套体系。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全新的传统行业业态模式,寻找新的赢利点。创建品牌+生产基地+销售基地的发展模式,降低品牌建设的市场成本,拓展销售。建立、完善传统优势行业门户网站。依托区域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和支柱产业,完善信息发布、价格指导、网上交易,鼓励和支持专业市场加快信息化建设,培育影响力强、运作规范、发展潜力大的行业网站,使其成为区域性行业的信息发布中心和价格发现中心,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