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民进简介 新闻广角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理论研讨 基层动态 大事纪要 文化广场 会员风采 视频中心 下载专区
 
当前页面:首页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
展现人文之美 激活城市“文化内动力”
  来源:天河总支 发布时间:2011-11-25

    广州有四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新石器时代,这里的“百越”人创造了岭南地区的岭南文化。广州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广州的名胜古迹众多。南越王宫遗址、锦纶会馆、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秦汉造船遗址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谱写了广州灿烂的城市文明。
    广州是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的策源地。著名的三元里抗英斗争、黄花岗民主革命战役等均发生在广州。革命先驱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毛泽东在广州举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在广州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并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权“广州公社”。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也曾来广州传播先进文化。
    近年来,广州各级党政领导普遍重视城市文化建设。广州的城市文化特征更加明晰,文化形象和品位不断提升。“岭南先贤馆”掀起广州人慎终追远的历史情怀,“到广州讲坛听讲座”已经成为一部分广州人的生活时尚;广州文化投入和设施逐步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日趋丰富、质量和普及程度日趋提高。广东美术馆、广东星海音乐厅、广州购书中心、广州雕塑公园、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歌剧院等一大批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文化设施和日益繁荣的文艺创作及文化市场,构成了广州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广州群众文化逐步繁荣。涌现了“广州民俗文化节”、“乞巧文化节”、“农村文化欢乐节”、“水乡文化节”、“香雪荔枝文化节”、“公益文化春风行”等一批新的群众文化品牌。
    2009年,伴随《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中国?广州国际文化产业论坛在广州的隆重召开,对广州的文化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迎接2010年亚运盛会的要求来看,广州积淀深厚的文化资源还需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广州市民的文化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文化内动力”还需要进一步激活。广州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核心,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既要创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又要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为激活城市文化“内动力”,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 坚持以人为本,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文化软实力的精神内核,代表文化软实力的前进方向。统领和引导文化的多样化发展,营造主流文化价值鲜明有力、多样文化有序发展的生动局面。
    在提高我市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毫不动摇地坚持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最主要任务。并将其融入国民教育和文化建设全过程,使之成为人民群众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打造新时期创业、创新、创造的城市精神,成为大力弘扬新时期“敢为人先、奋发向上、团结友爱、自强不息”的广州人精神。这样才能激活城市“文化内动力”,才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才能牢牢构筑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础。
    (二)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岭南文化品位
    1.丰富文化传播手段,提高广州对外文化传播能力。广州要扩大文化对外影响力,就必须增强城市的文化传播力。《广州日报》、大洋网、中国广州网等市属新兴媒体要着力提升主流媒体竞争力和影响力,并始终坚持正确导向、贴近南粤风俗、弘扬岭南文化,为提升广州的文化软实力做贡献。
    编著类似《广州九章》等重要文献,挖掘广州的历史文明,挖掘岭南建筑、园林、绘画、戏剧、音乐、饮食等丰富内涵,宣传岭南文化的三大特色:“岭南画派”、粤剧和广东音乐。用文化恢复城市的记忆,夯实城市的文化底蕴,把广州建设历史文脉传承永续的城市。
    2.以举办亚运会为契机,加强城市形象策划、包装。一方面打造“羊城”标志,在火车站、广交会、中山大道等重要地点雕塑“五羊石像”或者广州亚运5只羊吉祥物,雕刻五羊传说,让每一位到过广州的人都了解广州,传播广州。广州亚运吉祥物的设计,既有历史的传承,也有现实的寄寓,它是广州的象征,也是吉祥、快乐的象征,在广州也应该随处可见。另一方面开展文体设施旅游观光活动,将我市标志性文化设施和亚运会主要场馆打造成为城市新的文化地标,增添城市新的文化魅力。
    3. 旅游文化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州文化建设近期突破口所在。在广州文化遗产宣传上,一是可开多一些专题性的文化旅游线路。例如围绕着西关文化中心,以楼宇结构为主要特色的路线有:西关大屋、仁威庙、沙面、大钟楼、上下九步行街、十三行、陈家祠等。二是广州许多高品位的旅游文化资源有待进行深度开发,如汉代三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南越王墓,被誉为“岭南文化之光”。国际建协下属组织还将其列入“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座岭南唯一的“世界建筑精品”,却被南面和北面的住宅商场夹在其中,外部环境极不理想。三是广州对丰富的文博资源利用开发还很不够。“小、散、弱、不耐看”是广州文博景点普遍存在的特征。目前,广州有博物馆26座,其中有不少是利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博物馆的馆址,如利用陈家祠、南越王墓、黄埔军校旧址、镇海楼、农讲所旧址等建成了博物馆或纪念馆等。但许多陈列展览缺乏新意和包装,使观众失去新鲜感而不愿光顾。有的博物馆在收藏功能方面做得好,但宣传力度不够。
    4.大力开发广州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举办各类民俗文化艺术节活动,扶持民间岭南书画、粤剧粤曲“私伙局”、“醒狮”、“飘色”等民间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融入独特的岭南民俗元素,增强群众文化活动的吸引力。
    (三) 挖掘各个层次的文化潜力,实现市民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
    努力发现不同层次的文化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实现市民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
    1.建立健全公共文化阵地设施网络,共享先进文化成果。按照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理念,需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快构建便民服务的“15分钟社区文化圈”和“30分钟农村文化圈”, 实现城乡覆盖,让全民共享先进文化建设成果。重点推进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宫、文化站、社区综合文化室(中心)建设,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坚持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和送展览的“四下乡活动”,实现先进文化共享。加快推进广州新图书馆、新电视塔、广州歌剧院等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满足群众就近、经常和有选择地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
    2.积极创建教育强市,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发展教育事业,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基本途径之一。广州自古商贸发达,文风鼎盛。近世以来阮元创学海堂、张之洞创广雅书院、康有为创万木草堂,都是有全国影响的文化大事。多年来,广州市政府十分重视广州的教育事业,大学城的建设、教学水平评估使得高校资源共享,九年制义务免费教育、规范化学校的评比检查、高中优质学位的增加使得更多平民的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近期,广州正在创建现代化教育强市,体现了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决心。在创建过程中,在资金投入、品牌教育、内涵教育上需要进一步加强。
    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社区教育要着力打造学习型社会,持之以恒地开展“书香羊城——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四下乡活动”和“广州讲坛”等活动,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学校图书室资源、“农家书屋”、“绿色网园”、社区阅览室资源等要得到充分利用。各基层组织要尽快通过招聘和建立群众文化骨干培训网络,落实一批懂业务、有专长、高素质的文化骨干进入群众文化专业干部队伍,确保街镇文化站人员专职专用。街镇文化站人员要协助街道做好社区家庭教育。在社区、家庭组织开展儿童心理健康、独生子女行为习惯、特殊家庭子女的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实现市民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迎接2010年亚运盛会以及城中村的改造创造条件。

 

Copyright · 2004 中国民主促进会广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Allright Reserved
粤ICP备180865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