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区是以汽车、机械装备、现代物流等产业为支柱的,适度偏重的工业区。为推进南沙区 “七大产业”、“五大组团”更好更快发展,必须加快建设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促进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
一、南沙区技能人才培训及鉴定工作现状
技能人才是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目前,南沙区汽车、钢铁、造船、重型机械装备、石化、高新技术产业及港口物流等七大产业已初具规模。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南沙区技能人才培训和鉴定力量相对薄弱,建立适应南沙区产业发展需求的劳动力技能培训和鉴定体系,已经成为我们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关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技术培训的投入不足,没有综合性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实体机构。伴随着南沙区的发展,2006年,南沙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挂牌成立。培训中心作为区劳动保障局属下事业单位,是南沙区职业技能培训综合管理机构,属下并无技能人才培训和鉴定实体(也就是说,没有培训学校和鉴定中心),缺乏技能人才培养和提升的平台和载体。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组织的各种企业座谈会上,许多企业都提到技术骨干的培训和提升难,希望政府配套解决这个问题。
(二)单一依靠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局限性凸显。近几年,南沙区本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压力很大,跨省劳动力培训的指标也逐年增加。为提升本地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劳动保障部门一直采取与社会力量联合办学等形式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目前有十几家培训机构与南沙区培训中心签定了培训协议。但由于设备、师资、交通及培训成本等方面的限制,虽然也为近万名本地劳动力和跨省劳动力提供了职业技能培训,但培训项目多是围绕电脑应用、电工维修、叉车培训等专业开展,培训规模小、档次低,专业设置缺乏系统性的长远规划,培训与就业的关联性不够,与南沙区七大产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不强。
(三)社会力量参与技能人才培训的渠道不畅。职业技能培训投资大、见效慢,投资风险大,许多工种的培训设备和耗材昂贵,社会力量投资的积极性不高,职业技术培训的社会化、多元化培训机制没有完全形成,企业在职业技术培训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二、南沙区技能人才培训及鉴定工作的发展机遇
2009年,省委省政府同意广州市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建设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将就业工作前移,为产业优化升级做好准备。根据广州市委市政府的初步方案,广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将是“一体两翼多点”的战略布局,以广州市为主体、以萝岗区、南沙区两个开发区地为两翼,涵盖多个高校为服务网点,总投资接近20亿(其中南沙区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的投资接近5000万),所需经费从市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中列支。
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发展之源”,将为南沙区的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长足后劲。目前,初具规模的产业布局对南沙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广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的建设又为南沙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因此,南沙区建设综合性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机构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三、南沙区技能人才培训及鉴定工作的发展目标
为提高南沙区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素质,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南沙区的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未来的高技能人才实训鉴定基地建设要根据南沙区产业布局及发展方向,以“按明天的需求培训今天的学员”为指导思想,坚持“前瞻性、先进性、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走一条高能级培训设施投资集约化、效益最大化的新路,通过政府集中投资,建立一个面向社会培训机构开放使用、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公共实训鉴定基地。
1. 争取市相关部门的支持,积极筹措资金,尽量加大对南沙区高技能培训鉴定机构的投资力度,根据南沙区支柱产业发展的需求,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效能管理,尽快建立起专业设置合理、培训设备先进、技术含量高、面向社会提供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的公共实训基地。
2. 地方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在场地、资金等方面对高技能人才实训和鉴定基地的建设给予支持。
3. 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建设的定位要准、档次要高,要以培养适应南沙区现代产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充分调研、反复论证。在专业设置上,要紧紧围绕南沙区汽车、钢铁、造船、重型机械装备、石化、高新技术产业及港口物流等七大产业的需求;在培训设备和软、硬件的配置上,要有现代技能发展的前瞻性,结合服务产业的未来走向和发展趋势来进行配置,尽快建立实训工位数量适中、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基地,推动南沙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再上新台阶。
4. 要做好建设规划,尽快落实场地、完成建设项目的策划和设计、项目报建和工程招投标等工作,尽快进行实训基地的装修及设备引进,完成工程验收,对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