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民进简介 新闻广角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理论研讨 基层动态 大事纪要 文化广场 会员风采 视频中心 下载专区
 
当前页面:首页  > 理论研讨  > 统战理论
试论新形势下宗教的和谐稳定作用(黄妙贤)
  来源:民进广州市委组宣处 发布时间:2011-07-21

摘要:中国当下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宗教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宗教“爱”的内核,能抚慰人的心灵;宗教劝人“向善”,约束人的行为规范;宗教要义“和为贵”,倡导和谐稳定;宗教慈善事业,成为社会救助的重要补充。

关键词:宗教 和谐 抚慰心灵 向善 和为贵 慈善

中国当下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时期,从计划经济模式已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型,由传统中国社会正向现代中国社会的转型。随着经济的腾飞,社会思想道德的建设并未跟上,而是出现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主体信仰缺失、人文精神失落、以及社会道德判断标准混乱,道德水准下降,人心浮躁迷茫。以金钱为导向的价值取向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整个社会思想文化上,世俗性、功利性而又庸俗化的浮躁因素太浓,而具有神圣性、非功利性的包含有终极指向的精神向往和心灵寄托又太缺,和谐社会的构建遭遇到了不和谐的时代难题。

对于这一难题的化解,仅仅靠法律法规是远远不够的,诉诸道德也许是一条出路,但 “虚无”的思想道德已不能约束人的精神沦陷。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相信,用因信仰而生的敬畏之心则可以使人无限膨胀的私欲得到收敛,又能修正金钱的社会价值导向。同时,宗教文化本身大都具有促进社会稳定,和睦社会发展的舆论力量。让宗教文化充实于“和谐文化”的建设,以提升中国现代文化的包容性和渗透性,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软实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也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宗教“爱”的内核,能抚慰人的心灵

宗教起源于人类社会早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宗教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每一个基督信徒都坚信:“耶稣爱我!”这是他坚定地活着的理由。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主人公走投无路时,教堂圣歌的抚慰让他完全放下痛苦,重新注入无穷力量去奋斗。当一个人被痛苦彻底击败时,人们会劝他寻求宗教的帮助,因为他缺的是爱,而耶稣能给他以爱。基督教作为宗教和文化,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是她的真正魅力所在。

圣经记载,耶稣救赎穷苦人,无疑是提供了超脱现世痛苦,寻找精神家园的最佳途径。中国有古语云:“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寻求终极关怀的渴望是普世一致的,中国也不例外。尤其是历史转型时期社会急剧变迁,使人茫然无从,生活变得不可思议,难以捉摸和无法理解,导致人心理感受的紊乱。痛苦与欢乐并存,希望与焦虑共在。人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新的价值观,迫切需要一种安定感,保障感,救赎感和升华感,以期在变中寻找不变,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信奉。这样,选择了基督教作为自己终极关怀的模式,安身立命的基础,从而找到自己精神的根基。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残酷、自私、冷漠,甚至缺失了博爱和诚信。各人都有自己的面纱,都有自己狭小的活动范围,相互之间的警惕和隔膜。而基督教徒,每个星期都有聚会,大家一块唱赞美诗、一块祈祷、一块进步,这种氛围在钢筋混泥土的包围中,显得特别的难得。他们把自己的家称为上帝的家,在这个家里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不亚于一个小小的天堂。这就是“爱”的体现。

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等不幸的事情,因而产生苦恼、失望、恐惧等消极情绪。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对自身造成伤害,甚至导致攻击社会的行为,为害他人。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可以成为信教群众的精神寄托所在。宗教为人们消除恐惧,慰藉心灵,提供精神庇护,从而起到减轻痛苦、稳定情绪、达到内心平衡的作用,这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意义。

中华民族的儒道佛三家,皆以人心、人性为核心,把人心性的智慧以道德修养的行为表现出来,重心都在追求人生理想的终极与真善美的合一,主张在现实生活中成就理想人格。都是用不同的称谓、方法来描绘和追求人性的真善美。儒家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行总纲,道家以“性命双修,返朴归真”为修行准则,佛家以“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为修行津梁。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也是倡导“爱”的内核。

社会的整合需要爱的力量,所有宗教都是宣扬爱的宗教。按照宗教的教义,我们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而全人类都是我们的邻舍,因此我们要真诚地爱护,关心每一个人类弟兄,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宗教通过自己以身作则,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互相帮助的社会风气。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华民族在走向现代化和走向世界的时候,需要产生一种新的文化,新的道德观念,新的社会风尚,新的精神风貌,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宁,稳定,崇高,繁荣,和谐,可持续和全面的发展。

二、宗教劝人“向善”,约束人的行为规范

道德是靠社会舆论、传统文化、信念等调整个人与社会、集体、他人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种不同于法律的非强制性的引导人们避恶向善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是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及社会利益的根本原则,是指导道德生活的根本价值取向。而当人们不再信仰道德的约束作用时,宗教的约束功能就能发挥作用了。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社会必须的道德规范。在原始社会时期,道德规范是以宗教禁忌的形式出现的,后来就发展成为伦理道德。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了保护绝大多数人的安全和利益,对社会具有普遍规范作用的道德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公共道德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任何一个伟大的宗教都具有教导人类与他人和谐相处、平等对待、理解宽容、慈悲博爱的伟大教谕。宗教总是“劝人为善”的,宗教道德规范,对信教群众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心理自我制约作用。各种宗教强调道德修养、持戒,并有维护道德尊严的一套信条、手法。

佛教以“普渡众生”为佛教要义,基督教以“爱人如己”为最高诫命,其他诸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不偷不盗、不淫、不贪、不妄语”等等戒律,在内涵上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相通的、相一致的。

宗教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帮助穷人、病人、残废人,照顾孤儿寡母,买卖公平,孝敬父母,诚恳待人等,这些严以律己、福利社会、利益人民、爱护生灵等道德规范,对人们有极大的道德教育和约束作用。佛教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恶之人迟早要因其恶业遭受惩罚,为善之人总会因其善行得到幸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可以成为调整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成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的重要补充。

三、宗教要义“和为贵”,倡导和谐稳定

佛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和平是佛教的根本宗旨,和平包含着内心世界的和平和外部世界的和平。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指出:中国文化自古就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和”的精神也是当前开展跨文化交流的“金规则”。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和谐离不开世界的安宁。“和为贵”不仅是中国的追求,也应成为世界的追求,我们希望与全世界一起营造一个和谐、和平、和睦的环境。

在中国,“以和为贵”更是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工作、交往、处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普通老百姓家里贴的对联和墙上挂的匾,大都写着“一团和气”、“满堂和气”、“和气生财”、“和气生辉”,也都与“和”有关。表现在宗教方面,主张“和解宽容”,如中国道教讲“和光同尘”,中国佛教讲“六和敬”—— 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中国的僧人称“和尚”(以和为尚)等。

孔子的《论语》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和为贵”思想,是主张人与人之间、人际各种关系要和睦,和谐、和善。“和为贵”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华,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心,因此在中国人民中代代相传,并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包括人权领域。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多种宗教和睦相处等就是 “和为贵”思想将进一步发扬光大。多党合作,贯穿了“和”的思想。

将相和的故事体现出中国人处理人际间矛盾的特点:对立和斗争不以一方面消灭另一方面为结局,而是相辅相成,协调配合。清朝的张英是朝廷要员,他在安徽桐城的老宅建房,与邻家争地,家人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但张英让家人谦让,结果两家间形成了一个宽六尺的巷子,传为美谈。

基督教也是倡导和平的。福音派代表人物John Scott说过,“上帝已经与我们缔造了和平并通过耶稣基督在我们之间建立了和平。我们只有也致力于缔造和平,才能宣称真正是他的孩子。”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社会的共同目标,这是“意和同悦”的表现。作为社会成员,我们对“和谐社会”心生向往,因此在精神上志同道合,全社会共同奉献于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

四、宗教慈善事业,成为社会救助的重要补充

慈善,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佛教的“大慈大悲”,即最崇高的最宽泛的慈爱与悲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中,儒、释、道三家都对“慈善”给予了应有的推崇和重视,并以其各自的不断阐扬和不断实践,丰富了“慈善”的内涵。在当今的公益慈善事业中,宗教发挥相当的作用。

公益事业不仅是一种时代的潮流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需要,更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宗教界是社会公益事业不可或缺的一支有生力量;我国宗教公益事业具有悠久的传统,在服务社会、兴办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目前,基督教在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创办养老院、敬老院、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助残助学、捐资兴教、扶贫济困、爱心赈灾、修桥补路等。

1995年,广州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个宗教团体共同倡议,联合成立了广州市宗教界支持民族教育联合会。这一宗教慈善团体,以发动广大信教群众关心和支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最贫困的学生为宗旨。9年来,共捐款1200多万元帮助民族地区新建、改建中小学校舍20余所,资助贫困家庭学生1000多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女青年会作为一个有基督教信仰背景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团体,以“服务社会、造福人群”为己任,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拓宽服务形式,以开展文化教育、康乐体育、社区服务以及扶助弱势群体等活动为载体,积极推行义工运动,大力倡导志愿精神,既成为中国社会非政府组织中一个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又较好地发挥了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构建和谐广州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公益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个新路径。在我国当前出现的许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离不开强有力的政府干预。然而,刚性的制度不可能包办解决所有社会问题,宗教公益事业具备软性的维系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功能以及调和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或对抗,进而提升公众社会责任与社会公德的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转型、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变化等等,都使得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凸显。宗教就成为化解社会矛盾,协调行业发展,在服务领域拾遗补缺,成为和谐社会的推进器、润滑剂和减震器。

公益事业是保护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的事业。它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基本社会服务和扶助,以解决贫困人口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困难和迫切需要,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中,我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利益格局的调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和各种矛盾冲突凸显,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人类面临着一项共同的挑战和冲突,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生态危机、人文危机和精神危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让宗教文化充实于“和谐文化”的建设,以提升中国现代文化的包容性和渗透性,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软实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也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洛阳市委统战部课题组中共洛阳市委统战部课题组《宗教在构建当代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与地位》2008-5-30

2、《发展宗教公益事业与构建和谐社会——莫岳云》莫岳云 2008年11月22 佛教在线

3、佚名:宗教: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新华网 2006-10-13

Copyright · 2004 中国民主促进会广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Allright Reserved
粤ICP备180865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