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民进简介 新闻广角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理论研讨 基层动态 大事纪要 文化广场 会员风采 视频中心 下载专区
 
当前页面:首页  > 理论研讨  > 统战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问题研究(王宝波)
  来源:民进广州市委组宣处 发布时间:2011-07-21

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以“参政党”的身份参与政治和社会管理是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特有的政治现象。由不同阶层、不同利益诉求的群体组成的民主党派是与执政党共同致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力量。

在新的时期,我们面临各种思潮对我国民主及政党制度的质疑甚至否定,面临部分人士对于“普世民主”的理念追求,重新审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分析其建立发展的历程,研究其在新形势下的价值功能,分析这一制度在执行中的不足,对于新形势下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充分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的政党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政党制度指的是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进行整治活动的方式或状态。依据国家法律规定或实际生活形成的政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政党执掌、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的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与其他政党的相互关系制度。是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政党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国的政党制度的基本点是坚持共产主义政党的长期稳定领导,同时发挥多党合作的作用。在这一政党制度下,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而各民主党派则以参政党的身份,参与到国家政权及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在实践中履行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作用。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色在于:

(一)执政党和参政党具有共同的利益诉求和共同的政治目的。在我国政党制度的框架下,共产党代表着全体人民的利益诉求,而各民主党派代表着部分人民群体的利益诉求,两者具有一致性。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不存在本质区别的利益诉求,这成为多党合作的利益基础。

(二)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关系,而是互相协作、互相支持、互相监督的关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正是这一关系的真实写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是由该国国情、国家性质和社会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从孙中山先生建立中华民国、效仿西方国家实行议会政治和多党制,很快在中外各种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归于失败,到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实行一党专制,因违背民主政治发展潮流和人民愿望而最终被历史所抛弃……中国的政党制度,经历了无数的曲折、坎坷甚至黑暗的岁月。历史的发展呼唤适应中国国情的新的政党制度。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建立了亲密的合作关系,并在严酷斗争中不断加强这种关系,为实现中国的和平、民主而共同奋斗。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在中国各种革命力量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在长期实践中经过比较,自觉地、郑重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9484月,中国共产党提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热烈响应,公开表示愿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当前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共同参加国家政权建设,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同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不断推进多党合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写入国家根本大法,多党合作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和程序化。

61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智慧的结晶,它符合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中国人民长期探索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伟大创举。

三、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价值与功能

20071115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第一次全面科学地总结了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价值和功能,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其中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基本关系,是多党合作的基本点,而“利益表达、社会整合、维护稳定”则是在实践中多党合作的另一作用发挥。

在参政议政、利益表达和民主监督方面,一方面各民主党派在政协会议及各级各类专门会议中表达自己的声音和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在人事安排上也更为重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发挥。在《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里列出了一些重要数字,揭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积极履行职能、推动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作用:

1990年至2006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委托有关部门召开的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达230多次,其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召开74次”。

“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代表人士还向中共中央提出重大的书面意见建议200多项”。

2003年以来,“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共有17.7万人当选各级人大代表。其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7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50人;省级人大常委会副主任41人,省级人大常委会委员462人;市级人大常委会副主任357人,市级人大常委会委员2084人”。

“截至2006年底,担任县处级以上职务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共有3.1万人,他们对分管的工作享有行政管理的指挥权、处理问题的决定权和人事任免的建议权”。

20074月和6月,民主党派成员万钢和无党派人士陈竺分别出任科技部、卫生部部长职务,引起海内外瞩目。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在中共党代会上明确提出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这一重大举措已经引起海内外高度关注。

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原有阶级和阶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我国社会占多数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而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阶层,同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社会整合和维护稳定方面,由于民主党派与许多历史进程中的新兴社会阶层有着历史的、天然的密切联系,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着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阶层和群体的利益,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可以表达和实现各社会阶层和群体的利益,有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畅通各方面利益诉求渠道,从而实现各种利益关系的平衡,有助于促进各利益派别有序参与政治与管理的目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整合,维护了社会的基本稳定发展,这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稳步前进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崭新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政党制度形式,一种崭新的执政方式和民主实现方式。在这里,执政党与参政党有着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行动。这一制度无论在制度设计上还是社会实践上都足以证明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国家政权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使得中国政局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稳定,保证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常、高效地进行。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在实践中也开始遇到一些新的挑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前最大的挑战莫过于针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提出的 “自由民主价值的普世主义”或“民主发展模式趋同论”。

美国学者福山1989年撰文提出“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政府的最终形式,这是意识形态的终结点,也是历史发展的终结点。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印度人阿马蒂亚森在1999年也发表题为《民主作为普世价值》的论文,对20世纪自由民主作普世价值的论证。这种西方自由民主的普世主义,对中国的学界影响甚大。尽管主张全盘照抄照搬西方民主制度模式的人很少,但持“民主普世价值”论者甚多,或认同观念层面的民主普世价值论,或主张相对有限民主普世价值论。这将从根本上动摇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思想基础。

其实不把民主放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和具体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去讨论,不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组织体追求的民主的不同价值定位和功能来讨论民主问题,不从民主的阶级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的视角理解民主问题,必然会得出民主具有普世价值的结论。而从抽象的价值层面讨论民主问题,不从经验层面讨论民主问题,这个“民主”不是客观真实存在的民主,而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或意识中的“民主”,这个“民主”不具有历史性、实践性和阶级性。从抽象层面认知的“民主”,不经过实践检验证明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民主”,不能作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政策起点和实践向导。

20051019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是针对这一思潮的根本性的澄清,将有助于人们认识到这一思潮的危害性并更为坚定地理解和支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二)部分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参政意愿不高,参政能力不强,民主监督流于形式。

参政议政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赋予民主党派的一项重要职能。事实上,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主要是“一个参加,三个参与”,即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具体形式包括:民主协商、人大政协、特约工作、课题调研等,归纳起来就是四个字--“谏言献策”。从客观上评价,尽管这种“谏言献策”的参政议政属于比较泛化和浅层的政治参与行为,但在政府决策水平不高、公共行政能力不强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其价值是不容忽视和质疑的。但是在实践中我国的民主党派出现了被边缘化的趋势,各民主人士参政意愿不高,参政能力不强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民主党派的边缘化趋势主要原因可归结为:1、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缺乏权威性和制度保障,对政府行为的影响力不够。2、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缺乏知情渠道,对政府的建议可操作性不强。3、参政议政及民主监督缺乏约束力。4、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对政府决策的参谋作用不显著。5、缺乏代表性,与政府的对话中民意基础不足。同时由于部分政府人员的官僚作风,更加打击了民主人士的参政的意愿。

为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的价值和功能,必须重视并解决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组织形式,保证民主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功能的发挥,改善民主人士的知情权,加强参政议题的引导,轻专业化的课题研究、重民主化的议政与监督功能。这些问题不能仅仅依据泛化的理论性的制度设计,更应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有所保证,并辅以 “法治”的力量作为制度安排的最为有力的保证。

Copyright · 2004 中国民主促进会广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Allright Reserved
粤ICP备180865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