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民进简介 新闻广角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理论研讨 基层动态 大事纪要 文化广场 会员风采 视频中心 下载专区
 
当前页面:首页  > 理论研讨  > 统战理论
统一战线,构筑和谐社会基石(黄妙贤)
  来源:民进广州市委组宣处 发布时间:2011-07-21

统一战线作为由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以及不同社会制度的人们所组成的广泛联盟,其内部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肩负着协调各阶级、各政党、各阶层、各团体和各族人民代表人士关系的重任,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在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安定团结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使党增强吸引力和亲和力。

顾名思义,和者,和睦也,蕴涵有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哲理;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和谐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最佳共存关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运动状态,是人们建设家园长期追求的目标,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要求,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主旋律;和谐,是伟大时代的最强音。建国60周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心思变革,人心思发展,人心思稳定,人心思和谐。

统一战线围绕大目标、加强大团结、实现大联合、促进大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统一战线,与共和国走过了60年,构筑了稳定宽松和谐的社会氛围。举国上下,和睦呈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集力量,贡献巨大。

一、 统一战线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广泛的政治社会基础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新时期统一战线正式定名为“爱国统一战线”。新时期统一战线是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最广泛的联盟。19891230,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200521 8日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载入宪法,使多党合作制度有了明确的宪法依据。2005年、2006年中国共产党又先后制定了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使多党合作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和程序化。

据统计,1978年,民主党派的总人数是6.5万多人,到200712月已发展为72万多人。200712月下旬,随着新一届致公党中央主席的产生,中国八个民主党派的中央机构完成了新一轮的大换届。一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人才走上政治前台,成功地实现了新老交替 。 30年来,中国共产党积极支持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及时向民主党派通报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安排各民主党派的代表人物到人大、政府、政协担任领导职务,合作共事。各民主党派积极发挥其参政党的作用,利用本身的优势,在建言献策,智力支边,科技扶贫,咨询办学,发展“光彩事业”,发展海外联谊,引进外资,促进祖国统一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的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经是中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中国的各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制定执行,已经成为中国政坛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统一战线整合了社会各种力量资源,凝聚了各族各界人士的人心,把他们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和团结在党的周围,发挥优势,建言献策,在各条战线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统一战线充分发挥了海内外联系广、朋友多的优势,通过广交朋友、联络感情、宣传政策、牵线搭桥等方式,开辟各种渠道,创造多种形式,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经济等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社会结构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一些私营主,外企或合资企业中的高管人员,层次较高的知识分子,及各种具有较高技能、较高收入和较高社会地位的自由职业工作者等新的社会阶层应运而生,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统一战线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发扬光大。针对新的社会阶层的特点,不断改进和完善,引导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矛盾凸显的历史转折期,积极引导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健康有序发展,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正在形成。

二、 统一战线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20052,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左传》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社会和谐的图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理想社会啊! 企盼社会和谐,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美好愿望。《礼记?礼运》中描绘了一个令人为之神往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统一战线把最大限度地把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的意志、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伟大事业上来!

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000美元,正在向3000美元跨越的过程中。在这一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使制约发展的因素增多,深层次的矛盾、问题也大量涌现。比如:就业人口增多、社会保障水平低、收入差距拉大、城乡差距拉大、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凸显、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突出、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严重,等等。要让全体人民正确认识和看待当前的形势,既要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又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和指出存在的问题,统一战线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照顾利益、反映社情民意、表达利益诉求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优势和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目前,我国还存在着不同阶层、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所有制的状况。我们统一战线牢牢把握大团结和大和谐的主题,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沟通感情、凝聚人心的独特优势,广泛团结全国各阶层、各民族、各党派、各团体和各界人士,团结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和平、和谐的世界做贡献。统一战线 积极协调好各政党、各民族、各宗教、各团体以及各方面成员之间的关系,及时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增强各方面的团结,以减少阻力,增加助力,形成合力。推进了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团结和谐,营造了有利于全社会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充满活力、稳定有序的和谐局面。

三、 统一战线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统一战线中汇聚着一大批知识分子、学有所长的专家学者和社会管理人才以及各界各行业的"名流""能人",他们是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领导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统一战线通过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原则,把他们凝聚在党的周围,可以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统一战线争取人心、凝聚力量,整合了社会各种力量资源,凝聚各民族、各界人士的心,把他们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和团结在党的周围,努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减少阻力、增加助力,形成合力。统一战线发挥了智力密集的优势,引导广大统战成员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就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以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问题,开展调研、视察等,找准履行职能与促进发展的切入点、结合点,积极建言献策,为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搞好服务。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发挥了联系广泛的优势,通过广交朋友、联络感情、宣传政策、牵线搭桥等方式,开辟各种渠道,创造多种形式,为现代化建设直接和间接地服务,从而为推动生产力发展与进步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和谐的基础是社会各群体根本和长远利益的相同。儒家所说的“和而不同”是在“不同”中求“和”。但“同”毕竟是“和”的稳固基石,离开“同”求“和”,就难免成为缘木求鱼,可望而不可得。统一战线,展示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政治生态模式,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相适应,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生动体现,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统一战线,构筑和谐社会基石。

Copyright · 2004 中国民主促进会广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Allright Reserved
粤ICP备180865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