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民进简介 新闻广角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理论研讨 基层动态 大事纪要 文化广场 会员风采 视频中心 下载专区
 
当前页面:首页  > 理论研讨  > 统战理论
统一战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协调作用(黄妙贤)
  来源:民进广州市委组宣处 发布时间:2011-07-20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重要执政能力之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党中央根据当前中国社会深刻变化而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确保我们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严峻挑战。国际敌对势力分裂中国的政治图谋,给我国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国内处于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要抓住机遇,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提出来,并努力加以实现。

统一战线的协调功能是指统一战线能够将各种同质的、异质的政治资源、利益和要求联系起来,吸收并同化于一个共同的目标中,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包容、协调各民族、各阶层、各地区、各行业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缓解社会冲突,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从而调整关系,让大家各得其所,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凝聚。面对社会结构的分化,各个不同的社会阶层为谋求不同的经济利益必然要将其转化为不同的政治诉求,而统一战线则必须利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形式,从民主制度化的角度提供最广泛的政治参与途径,使得各个社会阶层特别是新增加社会阶层拥有政治表达的机会与方式,最终将各种不同的社会力量凝聚起来,减少社会矛盾,在协调社会政治利益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方面起到应有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需要依靠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从我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来看,统一战线作为一种独特的政治形式,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统一战线的特性看,它是一个包容性极强、提供参与平台较多、协商空间最大的矛盾统一体。这三方面的特性,不仅有益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是统一战线在其中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统一战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具有空前广泛性和包容性。通过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统一战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统一战线具有广泛性、包容性、多样性,其最大特点就是求同存异、体谅包容,能够通过平等相待、民主协商的方式,为在全社会形成谅解宽容、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和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 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面临着实现新世纪宏伟目标的重任,迫切需要凝聚全国各种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空前的大团结和大联合。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和科学的执政方式,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在人民内部出现了新的阶层;同时,非公有制经济按照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民主和法制的方式来完成正常的利益和利益表达。无庸讳言,我国的民主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中,有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还存在种种弊端。这些问题和弊端,只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来解决。

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建设取得了伟大进步,同时也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及各种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长期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结构已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腐败对执政党的侵蚀和危害仍然严重。社会矛盾突出 ,社会体制出现断裂与分割,各种利益表达事件有明显增加的趋势。集体上访的数量仍然居高不下,由征地和拆迁引起的上访数量明显增加。征地、拆迁、农民工工资拖欠、劳工权益,成为导致利益矛盾的基本原因。其中相当一部分增加的上访者是因失去土地而又未得到妥善安排、公正补偿的农民。突出社会问题首推失业问题严重,其次是贫富差距过大,还有贪污腐败严重、社会治安差、大学生就业难、社会保障不健全、房价上涨太快、教育乱收费、环境污染严重与生活费上涨等。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社会稳定始终是最重要的问题。建国以来,我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我国历代领导人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不可避免地受到严峻地考验。同时,我国的发展进入到全面建设一个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个关键时期就是人均国内生产总(GDP)10003000美元的时期。这个时期往往是产业结构迅速转型、社会利益割据剧烈变化、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时期,也就是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黄金期、社会冲突高发期同时并存的时期。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中国的社会稳定。因此,如何建立一个有效抑制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稳定的良性运行的政治机制的问题就摆在了中国人的面前。保持社会冲突与社会稳定平衡的政治机制是一项纷繁复杂的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的配合和努力。这个系统工程最基本的内容应该包括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社会流动机制、基层人民内部矛盾化解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和社会治理机制。保持社会冲突与社会稳定平衡的政治机制作为一个严密的系统性工程,统一战线,是这个系统工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支撑。

统一战线,民主党派需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做共产党的挚友和诤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勇于讲真话,讲不同的建设性的意见;使我国的多党合作在理论上更加成熟,政策上更加规范,程序上更加合理,实践上更加有效。

统一战线界宽面广,联系广泛,是党凝聚各个不同党派、阶层、团体、民族和人士的桥梁纽带,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有效渠道和途径,在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谐稳定、团结统一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影响,有着不可替代的职能和作用。一是要在共同的基础上,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平安的社会环境。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调制度,发挥优势,及时掌握和反映社情民意,确保社会政治稳定。要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充分地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多做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的工作,把社会各界的意志和力量凝聚到发展的共同目标上来,形成全社会共有的最大合力,以发展促稳定,以稳定促发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纽带。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一个社会要稳定和谐,必须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借鉴和吸收人类先进文化,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统一战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利用统一战线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职能,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作用,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特点,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功能,有针对性地加强统一战线成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且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促进全社会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牢固确立。要坚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引导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精神文化作支撑,难以兴旺发达,一个地区没有自己的人文精神作支撑,同样难以团结奋进,新时期文精神只有深深扎根在每一个人心中,融合于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为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和精神支撑。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加同样需要弘扬无私奉献的精神,舍己为人的精神,顾全大局的精神。这并非人人都能达到的思想境界,但却是先进分子应有的精神追求。前一时期有些作品宣扬极端个人主义,嘲讽公而忘私的高尚品格,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噪音,不利于团结稳定的大局。当前全党正在进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而党员的先进性首先应该表现为指导思想的先进性。像当前宣传的郑培民、牛玉儒、张思德、孔繁森、焦裕禄,就都是具有这种高尚风格的人,应该成为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楷模。

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成员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优势,有针对性地加强统一战线成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且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促进全社会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牢固确立。

构建一个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执政理念的升华,是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党执政基础的巩固,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到国家的长冶久安和繁荣昌盛。新时期的统一战线以走团结、大联合为主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或缺的战略地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力的精神支撑。

三、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和谐社会”是一个具有丰富包容性的概念,它反映了人类所追求的基本价值,既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伦理准则,也借鉴了西方哲人的思想成果。但又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即针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现实。如果稳定地度过这一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或者说高风险时期,社会就会进入一个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轨道,最终实现消灭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使人性和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

从特定意义上来说,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是承认当今的社会分化接近乃至超过了监控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这个警戒线在国际上一般采用基尼系数作为指标,因此迫切需要调整当前的分配格局,保障广大群众——特别是工农基本群众的切身利益,使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限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合理调整分配格局需要一个过程,但当前迫切需要做到的,是严惩贪污腐败,坚决打击非法致富行为,有效遏制过高收入,给低收入的弱势群体以切实的生活保障,使收入分配的金字塔形逐渐变成橄榄形。如果不能在实践中切实把握和尊重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规律,做到社会财富增长的最大化和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化相统一,构建和谐社会就会成为纸上空谈,而不能取信于民。和谐的基础是社会各群体根本和长远利益的相同。儒家所说的“和而不同”是在“不同”中求“和”。但“同”毕竟是“和”的稳固基石,离开“同”求“和”,就难免成为缘木求鱼,可望而不可得。

统一战线要以中国传统“和合”思想为依托,广泛吸收西方文明的积极成分,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引领,在公正、公平、正义和民主的基础上形成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最后,面对全球化过程中西方政治思潮和分裂主义的冲击,利用统一战线的团结与协调功能积极营造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强势,在全社会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中形成对中华文明的强烈政治认同。

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统一战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尊重和维护统一战线成员的合法权益,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及时了解、掌握和反映统一战线成员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及时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必须坚决抵御民族分裂势力和境外宗教势力的渗透活动,特别要处理好涉及民族宗教的突出矛盾和突发事件。统战干部要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体察群众情绪,反映群众意愿,多做统一思想、增进了解、凝聚人心的工作,多做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协调关系、排忧解难的工作,妥善协调统一战线内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从根本上夯实和谐社会的基础,打牢和谐发展的根基。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需要依靠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从我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来看,统一战线作为一种独特的政治形式,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资料:

1、《关于宣传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几个问题》 陈漱渝

2、《统一战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的前提、优势和条件》 刘文贤

Copyright · 2004 中国民主促进会广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Allright Reserved
粤ICP备180865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