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
代表提出的议案第002号 类别:教科文卫类
关于着力挖掘、保护和利用广州历史文化资源,
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议案
【案由】
“十二五”时期的广州,将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文化竞争,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对文化与经济加速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广州市委明确提出,打造具有深厚历史内涵、浓郁地域特色、强烈时代特征、鲜明文化品格、高度创新精神、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世界文化名城。我们认为,广州市具有2000多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是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卓著成效。然而,应该看到,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尤其是挖掘、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需要有更可具操作性的专项详细规划和相关政策法规的有力支撑,以保证我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工作有计划可持续地推进;二是对分散以及有待发掘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需要有清晰的主题区域及建设项目予以定位和统筹组织,使现有与尚藏在“深闺”无人知的珍贵文物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充分利用;三是对现行工作机制需进一步理顺和完善,给予我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工作强有力的组织和机制的保障。鉴此,我们认为,广州历史文化资源是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厚实基础,应当加大其挖掘、保护和利用的力度,进一步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彰显“千年商都”的文化形象,进而把广州文化的传播持续引向国际舞台,为推进世界文化名城建设提供强大的历史文化支撑。
【案据】
广州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沉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广州以“岭南文化中心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当代改革开放的前沿地" (以下简称“四地")奠定了自己的文化地位。在“十二五"时期,从事实依据、政策依据和法律依据来看,广州基本具备建设成为世界文化名城的基础和条件。
一、事实依据:广州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积淀了粤剧、粤菜、广东音乐、广东骑楼、黄埔军校旧址、陈家祠、南越国遗址、西关大屋等一批具有广州文化特质的重要资源和代表岭南文化的名片。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广州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0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45处,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53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82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还新发现了5000多处文物线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广州于2007年、2009年先后公布了两批共计64项非遗目录,其中包括国家级非遗目录14项、省级非遗目录42项、市级非遗目录8项。我们通过对广州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开发和利用的专题调查研究,不仅了解到上述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以及前述存在的问题,更深深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精神生活的高度渴求和创造美好新生活的迫切期望。大元帅府、陈家祠周边环境整治,以及荔枝湾复涌后游人如潮等事实表明,加大力度挖掘、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推进世界文化名城建设是“十二五"时期广州历史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一项顺应民意、造福民生的惠民工程。
二、政策依据:近年来,中央和省、市一直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2009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建设文化强省。省委十届七次全会首次以全会形式专题研究部署文化强省建设问题,明确提出“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重要论断,审议通过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的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地位。今年,广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把打造世界文化名城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充分表明推进文化建设的决心和信心。深入贯彻中央、省、市精神,必须突破传统观念、传统规划体制、传统行政体制和实际条件诸因素的限制,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大力挖掘、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步伐,推进世界文化名城的建设。
三、法律依据:1994年广州制定了《广州文物保护管理规定》,1999年颁布实施了《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其中第四条规定“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正确处理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第十八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传统文化艺术的挖掘和整理,扶持教育研究机构培养有关专业人才以及名老艺人传徒、授艺,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第二十二条规定“对具有广州传统特色的雕刻、彩瓷、广绣和金属器皿等工艺,有关部门应当进行挖掘、整理,并扶持传统工艺品的生产。"应该指出,《广州文物保护管理规定》和《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对推动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制定时间已超过了10年,难以适应当前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的需要。可以说,广州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工作政策法规,由于缺乏配套的政策性、指导性文件和必要的技术规范,还要进一步完善。上述情况充分表明广州市有必要在《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基础上,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的相关法制建设工作。
从上述三个依据可以看出,广州大力挖掘、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推进世界文化名城建设既是基于历史基因的延续,也是基于现实条件的选择,是“十二五”时期广州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方案】
一、建议将挖掘、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建设文化强市和世界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切入点
《建设文化强市和世界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是一个指导广州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全局性和宏观性文件,建议市政府按照规划纲要的精神和内容,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抓紧制订年度工作计划,把挖掘、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工作作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切入点,进行实化和细化,形成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对历史文化资源较多的老城区和历史文化保护区给予政策、项目和资金扶持,把十三行遗址恢复、南汉康陵保护、陈家祠二期工程等纳入广州建设文化强市和世界文化名城重点工程,并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完成。
二、建议加快制订挖掘、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相关政策法规
建议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和利用的法制建设,按照中央、省、市有关文化建设的政策法规精神,研究制定广州挖掘、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配套政策。特别是加快广州对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和利用的立法进程,在尽快修订《广州市文物保护管理规定》、《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广州市优秀历史建筑与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等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明确保护与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区域范围、工作标准、资金来源、相关主体责任和权利,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和技术规范,使广州挖掘、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工作实现规范化和法制化。
三、建议按照“四地”的文化定位,挖掘、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市政府要重点打造若干个融保护和开发利用于一体的历史文化主题区域,分类型、分主题、分阶段对广州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
(一)抓紧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地主题区域。镇海楼(广州博物馆)和陈家祠(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着大量岭南文化和岭南民间工艺方面的文物,但由于展馆面积狭小,造成大量的文物珍品不能全部向公众展示,极大地限制了博物馆功能的发挥。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地主题区域,要在“十二五”前中期,加强保护和利用镇海楼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新的广州博物馆;尽快启动陈家祠岭南民间工艺珍品陈列馆的建设,通过保护和传承“三雕一彩一绣"等岭南民间工艺以及名扬海内外的广州饮食文化,把广州最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发掘、保护、整合和利用,在老城区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地主题区域。
(二)着力建设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主题区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主题区域应以珠江前航道为纽带,整合串联与此有关的珠江沿岸历史文化景点。在“十二五”前期,要继续保护和利用沙面建筑群、粤海关旧址、尽快启动十三行遗址恢复工作等,并通过整合广交会旧址(海珠广场)、黄埔古港、南海神庙等,打造昔日中国唯一对外通商口岸的商业文化景观,重现广州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千年商都”文化。
(三)积极建设近现代革命策源地主题区域。建设广州近现代革命策源地主题区域应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为契机,整合完善三元里平英团旧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黄埔军校旧址、“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国民党“一大”旧址、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中共广东区委员会旧址、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广州公社旧址、中山纪念堂、广州大元帅府旧址、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辛亥革命纪念馆等近现代革命遗址。
(四)筹备建设改革开放前沿地主题区域。该主题区域的历史文化较为丰富但比较分散,尚未深入挖掘,整合利用难度较大,建议市政府在条件成熟时,尽快启动,积极推进。在“十二五”期间,建设展现改革开放前沿地主题区域以整合何济公、陈李济等百年老厂、艳芳照相馆、陶陶居等百年老店、中山大学、广雅中学等百年老校等历史文化资源,收集整理其厂史、店史、校史和酒店史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并结合广州塔、海心沙、珠江新城西塔、花城广场、荔枝湾、东濠涌等亚运会城市建设成果,设立广州市改革开放资料陈列馆,弘扬“敢想、会干、为人民”的广州精神。
四、建议建立科学高效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工作管理机制
广州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工作涉及的范围和环节较多,建议市政府建立科学高效的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市区联动的工作机制。明确市、区职责分工,由市政府在市一级层面上制定规划、政策,统一立项,筹措和引入资金,制定拆迁补偿、工程设计等标准、有关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做好有关工作。区一级政府则根据市政府的统一安排承担立项、引资、开发、建设、运营和保护等实施层面的具体工作。在历史文化资源项目的运营过程中,在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最大限度保护历史文物和民俗风情的前提下,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实行市场化运作,以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提 议 案 代 表
领衔代表:黄永光
联名代表:方 土、梁静远、赵春燕、顾利红、李庆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