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民进简介 新闻广角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理论研讨 基层动态 大事纪要 文化广场 会员风采 视频中心 下载专区
 
当前页面:首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议案
集体提案:关于提升广州中央商务区管理服务和整体营销水平的建议
  来源:穗进参 发布时间:2011-07-20

提案选登

关于提升广州中央商务区管理服务和

整体营销水平的建议

理由:

一、 广州CBD建设已逐渐成熟

我市的CBD建设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经历了环市东→天河北→珠江新城的变化。其中珠江新城于1993年开始规划,经过十年的沉寂,2003年广州市《珠江新城规划检讨》对其进行了规划调整,珠江新城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10年,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了珠江新城CBD是广州市21世纪中央商务区,珠江新城CBD还是国务院批准的中央商务区。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广州CBD逐渐成熟,一个综合性、多功能,集金融、商务、商业、文化为一体的CBD逐渐形成。2009年,广州CBD实现商品销售收入2619亿元,占全市的17.26%;实现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270亿元,占全市的7.4%。另外,天河区纳税500强中有356家在广州CBD4条行政街范围内,税收总额达到112.7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6.34%2009年,已有广东证监局及36家金融机构落户珠江新城金融核心区1.4平方公里土地上,CBD内金融机构总数达到120家,占全市近70%。广州CBD还集中了广州市大部分总部性机构。花旗银行、安联保险等国际巨头,移动、电信、联通、网通的地区总部,广东烟草、广州烟草总部,粤电集团、南方电网、广电集团,中石化等大型央企的地区总部都集聚在广州CBD内。仅20101-10月,天河区完成合同外资7.31亿美元中,广州CBD约有6.8亿美元,占全市同期合同外资数的18.32%。新世界、太古汇等行业外资巨头、世界4大会计师事务所,瑞典、比利时、芬兰、意大利、新加坡等外国领事机构也都在这里扎堆。广州金融中心的友谊百货已经开业,广百、吉之岛等百货在珠江新城的分店都开业在即,再加上花城广场地下商城、猎德综合商业项目,珠江新城将会有70万平方米的商业面积。还有广州市4个顶级文化设施以及城市客厅花城广场也在珠江新城落户。

二、 广州CBD亟待提升管理服务和整体营销水平

由于广州CBD建设已经日趋成熟,大力吸引全球性跨国公司,扶植培养优势产业,强化产业聚集和辐射能力是广州CBD发展的当务之急。特别是,通过亚运的成功举办,更多人知道了珠江新城CBD,尽快改善以下问题,提升后亚运时期广州CBD的知名度和管理服务显得尤为迫切。

1. 急需创新CBD的管理模式,形成管理合力。

珠江新城CBD是由广州市政府建设,天河区政府管理,开发的权限多在市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区一级的权力极其有限,规划、开发及管理方面一直都存在着多头管理的问题。特别是CBD内总部、涉外机构云集,人口结构复杂,尚有大量的开发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对社会安全稳定、公共服务的要求高,社会管理难度大,仅由属地的街道、社区管理难以胜任。

因此广州CBD急需设立统一的管理部门,一方面解决CBD内部的建设发展问题,另一方面作为营销的窗口。

北京市政府20008月就建立了由北京商务中心区建设联席会、北京商务中心区管理委员会、投资服务中心和各协调组构成的工作体系。管委会下设规划处、建设处、发展处、综合处四个部门。CBD的开发建设管理,由北京中央商务区建设联席会议总体负责。深圳、武汉等市都成立了代表政府在CBD行使职责的机构。

2. 急需加强对CBD的政策扶持,形成吸引力。

虽然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广州金融业的意见》和《广州市关于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对落户在总部基地和珠江新城金融核心区的总部和金融机构给予办公用房补贴。但目前CBD内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所占的比重还不大,产业集聚与辐射带动能力急需增强,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增强CBD的吸引力。

3. 急需开展CBD整体形象的包装营销。

目前广州CBD还没有以一个整体的形象对外开展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甚至没有自己的标志、没有自己的宣传平台、沟通的平台。包括在整体环境的营造上,没有特色,没有整体感。

4. 急需优化CBD的商务环境。

 相对于国外CBD更注重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目前广州CBD对入住机构和企业的服务是非常不足的,商务的软环境亟待优化。

5. 急需完善CBD的公共服务。

目前,广州CBD内的医疗、教育、体育和文化休闲等公共服务的总体数量、规模档次、便捷程度以及针对性等与区内的居住人群和就业人群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6. 急需营造CBD的人文环境。

CBD要靠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优美的人文环境来提升其品质。在广州CBD的开发建设中缺乏人文环境的营造,没有把物质与精神、

建筑与文化、经济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

办法:

一、 创新CBD的管理机制

成立广州中央商务区管理委员会。中央商务区管委会统一行使CBD的管理、营销和服务职责,工作以珠江新城为重点,服务范围扩展至员村延伸区及天河北等高端产业集聚区的有关企业。

理顺条块关系。理顺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和广州市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各相关街道(地区)的工作关系,完善管理组织结构和决策机制,提高管理、决策水平。建立联席会议等协调机制,推进管理一体化进程,提升区域管理协调和资源整合能力。

制定中央商务区管理办法研究制定CBD的管理办法,明确CBD的发展目标、管理体制、工作机制、管理机构及职能,整体提升CBD的建设管理水平。

二、 制定针对CBD的优惠政策

制定针对不同类型企业落户CBD的优惠政策,除了办公用房补贴外,政策还可以涉及市场准入、资金支持、税收减免、人才引进和培训、工作保障等,实施高端服务业认定制度,发展现代国际商务、中介服务和高端旅游会展等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

三、 强化CBD的整体营销

CBD作为一个面向全球的“产品”,开展整体营销和宣传推介,形成整体品牌效应。营销要从以项目吸引投资转变到整体区域营销,即从“以地招商”、“以楼招商”转向环境、政策、商机、教育等“人资共引”的综合性“以城招商”。着眼国际市场和全球企业,紧盯大型高端企业总部和重大项目,吸引更多旗舰型企业总部和高端营运人才落户。定期举办广州“国际商务节”和CBD高峰论坛,进一步扩大CBD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CBD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展会和商业活动。建设广州CBD 门户网站和区内行业协会专业性网站,将网站作为CBD服务、宣传与资讯的窗口,让国内外的公众及时了解CBD的概况和发展动态,以便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求CBD内项目开发的合作伙伴。设计CBD形象标志,制作大型广告招牌,制作宣传图册,录制宣传短片。在CBD重要地段设置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CBD的发展状况、宣传短片、CBD写字楼宇、进驻企业以及金融信息、便民信息等内容。

四、 优化CBD的商务环境

全力打造与国际惯例接轨、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国际化商务环境。树立企业至上的观念,健全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专人跟踪服务制。精心设计全方位服务套餐,提供优质服务,特别是要服务好一批高端服务业核心载体建设。在已有商检、海关、证监会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人行、银监会、保监会驻粤监管机构等中央金融监管部门驻粤机构落户CBD,推动成为区域金融中心的管理中枢。探索成立总部企业精英俱乐部和金融服务业、现代商贸服务业等高端服务业商(协)会,搭建政企沟通平台。搭建商务平台,为区域企业资源共享和开展国际商务活动提供渠道。建立社会化市场调查监控系统,全面反映入驻企业、机构和个人的需求和意见,随时了解市场和社会对服务满意度。成立“产业发展推介服务中心”、聘请相关专家组成顾问团,与行业协会合作,对入驻机构、跨国公司及相关企业,在创业、融资、经营、人员培训、产业政策咨询、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等方面给予全面有效支持。组建CBD发展咨询委员会CBD发展决策提供支撑。建立政府部门、街道联合服务机制,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建立穗、港、澳定期交流机制。定期组织举办中心商务区各商业写字楼企业联谊会。建立CBD商业楼宇、入驻企业、服务设施等的信息库。建设公共的大型会展中心,满足企业会议展览需要。在珠江新城开设专门服务于CBD内企业的政务窗口。

五、 完善CBD的公共服务

教育培训。针对CBD各层次员工提供专业化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针对CBD使馆、外企、外籍人员聚集的特色,促进国际教育发展,满足外籍职工及其子女教育需求。

医疗服务。提供多层次、个性化医疗卫生服务;鼓励推出高层次健康咨询、医疗保健服务,满足企业外籍职员、高层管理人员和不同阶层职员需求

文化休闲服务。统筹布局社区文化设施,利用楼盘间隙新建一批文化休闲场所。

交通服务。目前,珠江新城虽然有多条地铁线路和公交线路,但区域内部的交通还是不够便利,且道路窄,交叉多,人流车流集中,交通压力大。建议设立珠江新城区域内的小巴线路,连接地铁口、公交站、商务楼宇、政府机构、服务机构、商业配套及旅游景点,并与区域外的大巴连接,方便区内机构的职员上下班、办事和游人游览,缓解交通压力。完善CBD的交通标识,明晰指引。整合CBD的停车场资源,建立智能化停车指引系统,为停车提供最便利的条件和信息。

六、 建设智慧CBD

建设“数字CBD”和无线CBD,推动CBD向E-CBD转型。结合“数字CBD”建设,实施电子商务和城市网格化管理。依托通信运营商实现CBD无线全覆盖,提供全方位的网络信息指引,提升CBD商务服务和生活服务功能。

七、 营造CBD独特的人文环境

探索中外居民共同参与的居民自治形式,以人性化管理为社区居民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人文环境。成立社区建设专家顾问团和社会单位联席会,充分发挥社区中介组织和非赢利组织的作用,为社区建设决策服务。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建立双语或多语社区网站,搭建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社区文化广场和其他文化设施,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中外文化交融。培育国际化社区服务工作队伍,满足国际化社区服务需求,通过增加中心广场、主题公园、绿地、街心花园、喷水池、雕塑、座椅、电视屏幕及路边的小餐馆和咖啡店等环境因子增加区域的人文气息、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人居环境,达到绿色、生态、智能、人性、全天候的统一,并增加区域楼宇之间的关联性和区域的整体性。

Copyright · 2004 中国民主促进会广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Allright Reserved
粤ICP备180865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