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广州市政协“爱我广州、办好亚运”常委会专题议政工作方案》的要求,民进广州市委选择了以举办亚运为契机,优化旅游软环境的角度开展调研。调研组先后到市旅游局召开座谈会、走访亚组委,到机场、酒店、旅游问询中心、旅游景点、商业街等地考察,对上海世博会官网和广州亚运官网、《中国广州旅游网》进行了比较,收集了香港、新加坡旅游推介和服务的做法等资料。现就我市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的机遇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以举办亚运为契机,树立广州旅游中心城市形象,建立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提出建议。
一、 举办亚运是树立广州旅游中心城市形象的契机
(一) 亚运既是体育盛会也是旅游盛会。
亚运会即将举行,预计届时将有来自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0名运动员和随队官员,4500名技术官员,9500名注册媒体人员,2000多名亚奥理事会大家庭成员和200名国际要人及随员参会。而且由于亚运会的拉动,预计今年11月份接待过夜人数在577万人次之内,接待一日游游客将近655万人次,共预计接待游客1232万人次。众多的参会人员在参加亚运会的间隙必定会在广州及周边旅游、购物、品尝美食。因此,亚运也是大规模的旅游盛会。如果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广州观赛旅游,让他们在广州多逗留、多游览、多消费,可以促进广州的经济发展。
(二) 亚运是树立广州旅游中心城市形象的机遇。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珠三角地区要建成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中共广州市委、市政府去年颁布的《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建设旅游强市的意见》也提出我市要建设成为国际化和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
目前,广州已具备了建设旅游中心城市的优势和潜力。首先,广州是重要的口岸城市,是珠三角城市群、华南经济圈和南中国—东南亚区域的中心,毗邻香港和澳门,经济交往及人员往来频繁,具有国内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区位优势。其次,广州具有发达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较高的服务业水准和国际开放度,旅游景点相对集中,非常适合游客“自由行”。同时随着武广、贵广、南广铁路、珠三角城际客运系统的建成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心理的成熟,自助游客还会逐步增加。2009年我市自助游客为4133.67万人次;在全市接待游客中,以休闲、观光、度假、健康疗养、宗教朝拜为主的游客占39.94﹪,在该部分游客中有87.35﹪为自助游客。据香港旅发局统计,到港“自由行”人数超过访港旅客的五成,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新加坡休闲度假的散客数量与团体游客数量也是平分秋色,因此我市的自助游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再者,我市每年均举办广交会、广州博览会、广州国际汽车展、广州国际设计周等会议和展览,商务会议旅客众多。2009年我市接待人数中以商务会议为主要目的的占39.41﹪,商务会展客人人数为4669.50万人次。并且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广州还要发展总部经济,建设成为综合性的门户城市及国际商务会展中心,因此会议商务旅客还会持续增加。
我们应该抓住举办亚运会这个机遇,优化旅游软环境,使到访的客人更多地了解广州的旅游资源,感受广州的旅游氛围,享受广州的旅游环境,从而树立广州作为旅游中心城市的形象。
二、 我市在建设旅游城市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亚运游客属于会议游客。会议商务游客、自助游客与团队游客不同,他们的特点是消费力高, 对城市其他服务业如餐饮、酒店、交通、通讯、金融、保险、零售的发展有很强的辐射力,而且他们往往会再次甚至多次到访。但同时,他们对目的地的相关资讯需求更高,会更多地搭乘公共交通,更多地使用网上查询和预订系统,需要更好的旅游服务支持。除了自然人文景观外,能否获得相关资讯,能否得到便捷的食住行游购娱服务,是他们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因素。
我市在旅游软环境,特别是针对自助游客、会议商务游客的旅游产品、资讯和服务体系等方面与新加坡、香港、杭州等国家和地区相比较,还存在许多不足,城市的旅游氛围不强,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还有待提高。另外目前没有抓住举办亚运的契机,很好地优化旅游软环境,旅游推介和服务与上海世博会比较也存在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一) 亚运宣传没有与旅游宣传相结合。
在亚运宣传中,亚组委和市旅游局没有进行紧密的合作,旅游宣传没有融合进亚运宣传中。如在“亚运亚洲行”、“亚运中国行”等宣传活动中,旅游宣传的分量不足。
“第16届亚运会官方网站”中《美食》子栏目介绍的是家常菜谱,《旅游》子栏目刊登的是旅游新闻报道,《广州特产》只介绍了红木家具、三雕一彩一绣。总体信息量很少、缺乏吸引力、没有实用性,没有提供观众到广州除了看比赛,还能玩什么、吃什么、怎们玩、如何购等信息,更不能与相关的网站链接,与上海世博会官网差距很大。
另外,旅游部门对亚运的准备主要是酒店的赛会接待,旅行社的资料印制、旅游线路的征集。对于如何吸引游客到广州来观赛旅游、如何大力营造广州的旅游氛围没有相应的规划,就连旅游部门准备在各大旅游问询中心,各大旅行社门市部和亚运村摆放的旅游资料目前印刷费用还没有落实。
(二) 宣传推介的直接投入明显不足。
我市的旅游专项经费及宣传促销专项经费不论是与北京、上海、重庆等国家中心城市比较,还是与杭州、苏州、三亚等主要旅游城市比较都明显不足。(见下表)
2008年全国部分城市旅游专项经费列表
城市 旅游专项经费(万元) 旅游宣传促销占旅游专项经费的大概比例
上海 8000 50﹪-60﹪
杭州 16000 6000 万元
深圳 2000 50﹪-60﹪
乌鲁木齐 2000 50﹪-60﹪
三亚 2000(促销专项) 2000万元
苏州 2000 50﹪-60﹪
北京 7500 3000万元
南京 2400 50﹪-60﹪
重庆 6000 50﹪-60﹪
广州 1300 50﹪-60﹪
(三) 宣传推介的手段不足。
目前我市旅游推介手段主要是在本地开展旅游节,到重点客源地参加旅游展、举办推介会,设立境外推广中心,参与国际组织活动,在飞往广州的国际航班上放映广州旅游宣传片等。对于网络、电视、酒店视频、公交视频、旅游指南、书籍等这些费用低、覆盖面广的宣传推介媒体没有充分利用。另外旅游宣传的广告投入也严重不足,广州的主要交通枢纽如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公交车站、地铁站、高速公路上很少有广州旅游的宣传广告,在中央、省外媒体上则更难看到有关广州的旅游广告。
(四) 旅游产品和宣传推介的针对性不强。
“自由行”的推广与团队游的企业运作不同,对于这部分旅游市场的开拓与推动,更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但目前我们的产品设计、宣传推介、信息服务往往重拉出去、轻引进来;重团体、轻散客;重宣传、轻信息;重推广、轻服务;重节点、轻连贯。广州的过夜游客与过境旅客的比例还是偏低,还非常缺乏吸引过境旅客和商务会议旅客多停留、多消费的优惠计划和产品。
如不论是《中国广州旅游网》还是《畅游广州》旅游专题栏目,其宣传对象主要定位为广州本地市民,主要是为本地市民日常生活和本地游提供资讯,外地游客很难从中获取到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如《食》栏目主要是介绍健康饮食和菜谱,而不是介绍广州有哪些美食,到哪里能找到这些美食。对于最具广州风情、最受外地游客欢迎的早茶、点心、甜品等都没有介绍;《游》栏目则主要是介绍广州周边度假休闲游的信息。
(五) 旅游信息服务严重不足。
目前我市提供的旅游信息服务包括咨询服务电话,在白云机场,中山六路,以太广场,芳村、南沙、增城、从化客运站,黄埔长洲、从化南海食街等地的9个问询服务中心,在各大商场或星级酒店130台电脑触摸屏,在各大星级酒店为游客提供旅游地图及旅游指南。
但是,旅游服务问询中心的数量远远不及发达国家旅游城市的规模,旅游局计划亚运前增至20个,但在经费和场地方面还存在困难。而且问询中心的位置也不理想,如以太广场的问询中心所处位置人流量偏小,主要是本地居民前来获取资料。在步行街、旅游景点这些游客密集的地方没有设立问询站。另外,广州旅游宣传资料的投放量严重不足,据我们到广州市各大酒店了解,市旅游局提供的旅游指南非常有限,因此有的酒店摆放在房间,不允许客人带走,有的酒店放在前台,只有客人要求才能提供,连旅游问询中心的资料也不齐全,这与香港、新加坡、杭州等城市相比较是严重不足。而且这些旅游指南的信息量和实用性还亟待提高。《中国广州旅游网》的各栏目的信息量对于外地游客而言,也严重不足。
三、 对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的建议
广州亚运会举办在即,我们建议尽快优化我市的旅游软环境,在亚运前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广州来观赛旅游;亚运期间,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让到访的游客更多地了解广州的旅游资源,更多地游玩、购物、消费,对广州旅游留下美好的印象;亚运后,使我市的旅游软环境显著优化。
(一) 加大宣传推介的投入力度。
加大对旅游宣传推介费用的投入,建议借鉴上海世博会的做法,所有旅游信息资料和宣传资料制作费用分别由市财政拨款、社会赞助和企业支持三块筹集。加大广告宣传的力度,在高速公路旁、口岸、交通枢纽、商业街等外地旅客多的地点多投入旅游广告,在酒店的电视频道,地铁、公交的视频系统、广东卫视以及主要客源地的电视台播放宣传广州及广州周边旅游的广告片。加强亚组委、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局之间宣传资源的整合,将旅游宣传推介溶入亚运宣传之中。充分利用亚运前秋交会等大型展会,加大宣传的力度。
(二) 充分利用游客调查的结果。
要优化广州的旅游软环境,必须根据不同的游客、不同的旅游方式,开发旅游产品,进行细致的市场营销,提供满足个性需求的服务。目前,广州市旅游局每年都进行12000份游客调查,建议充分利用这些调查结果,了解游客的消费模式和需求,如在广州停留的时间,游览的项目,游览的方式,住宿的选择,购物的需求,饮食的兴趣,搭乘的交通工具,资讯的来源,以及预定的方式等等,为我们开发旅游产品、开展推介及优化服务提供依据。
(三) 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
香港为吸引商务游客,采取了定制商务游客乐优游香港导览手册和优质旅游服务计划等措施,目前香港商务旅行人数占到港旅游人数的30%以上;新加坡为吸引商务旅客制订了“再次造访计划”,对居住时间长及多次造访的宾客实施奖励和打折服务。我们要借鉴这些经验,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和经营多样化、专项化、高层次的旅游产品,以适应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如开展购物旅游、度假旅游、商务和会议旅游、体育旅游、娱乐旅游等具有特色的专项旅游。针对金融和贸易日趋活跃的特点,加强会议展览活动与旅游的衔接和延伸,通过举办各种会议和展览吸引旅游者,通过针对性的宣传和服务吸引商务会议宾客多逗留、多游览、多购物、多消费。我们可以借鉴香港和新加坡的做法,与酒店、携程网等企业合作,推出相关的优惠计划。如在亚运期间,推出购物节、美食节、各类演出等旅游主题活动,另外除了已有的凭门票乘车优惠外,还可以推出凭门票购物优惠,并及时发布相关的优惠信息。
(四) 提高资讯服务的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
建议学习香港和新加坡旅游业推广的经验,将旅游事业作为全民事业来拓展,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宣传要以市场调查为基础,以旅游者的视角,有针对性地宣传。宣传不仅要推介旅游资源,还要宣传旅游政策和便利措施,要与提供服务资讯紧密结合。特别是亚运前,我市的旅游景点和交通线路还会有较大变化,旅游局要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及时更新相关资讯。
如编写旅游指南类的小册子,系统介绍广州的景点、特色街区、住宿、交通、美食、购物、娱乐、主题旅游线路、广州周边游等资讯。还可以编写专项的旅游小册子,如《广州街游记》、《觅食在广州》等。这些册子尺寸要小,资讯要多,要详尽,要强调实用性,如对景点、酒店、购物点、餐饮店的交通指引必须详细标注到地铁出口。小册子应分中文、外文不同的版本,在亚运村、酒店、机场、车站、口岸、景点、旅游问询处、商业街等公共场所免费提供给游客。这样既渲染了浓烈的旅游氛围,又营造了良好的旅游服务环境,既为游客提供了旅游指南,游客携带小册子回到客源城市,又可以是很好的广告。多推出一些针对外地游客的介绍广州旅游的电视节目。组织编写针对自助游客的旅游书籍,如《广州美食游》、《广州地铁游》、《广州游攻略》、《广州老街游》、《广州特色游》、《广州周边地区自助游》等。改进亚运官网和《中国广州旅游网》,主要是要改变网络的定位,增加广州作为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的相关资讯和内容,增加网站的信息量,为游客在广州食住行游购娱提供了详尽的信息,并在网站上刊登游记和旅游攻略等贴近旅游者的文章。通过携程等网络投放相关的推广信息。增加亚运城市志愿服务站——“新生活驿站”旅游推广的功能,在亚运期间,将旅游宣传推广资料摆放在全市的“新生活驿站”。
在宣传推广的内容上,要突出岭南特色,再现广府文化。不仅要推介广州的5A、4A级景区以及八大菜系。还要推介早茶、点心、甜品、拉肠、云吞面,新河浦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沙面、骑楼和西关大屋这些充满广州风情,深受自助游客欢迎的内容。结合亚运的岭南十大名片的评选,分类甄选出重点特色景点,分类推介。
(五) 建立完善的观光度假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的观光度假服务体系,使游客可毫无顾虑地在我市享受休闲度假的快乐。如建立多国语言旅游热线,在《中国广州旅游网》上建立可实时咨询的平台。制定在主要交通枢纽设立旅游问询中心,在游客集中的商业街区设立旅游问询站,在酒店和休闲娱乐场所设立问询台的规划,各有关部门与区县要加强协调,保证相应的场地。在各问询点分别配有中文和外文的导游图和旅游指南,供游客免费取阅。公共场所和旅游景区(点)要设立规范的中英文双语标识。根据市场需求,推出面向游客的低押金的地铁公交储值票,以满足大量自助游客的需求。在会议、展览中引入旅行社的服务。制定政策,搭建平台,引导特色餐饮业、手工艺品业和旅游纪念品产销业相对集聚。建立广州市旅游集散中心,为游客到广州周边游提供方便。设立一定数量的临街外币兑换点,为境外游客提供便利。在旅游景点、商业街等设立行李寄存处,方便客人行程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游玩和购物。
(六) 加强亚运期间旅游服务质量的监管。
宣传推介很重要,但旅游服务质量作为一个旅游过程的环节对旅游者能否成为回头客,能否成为长期的潜在旅游消费者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据上海世博会召开以来的各方反映,世博的宣传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世博会的氛围营造也很出色。但一些酒店在服务没有跟上的情况下,价格升幅很大,游客的反应比较强烈,这值得广州吸取教训。因此亚运期间,要坚持部门联动、综合执法,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督检查和市场秩序整治规范。
(七) 加强旅游市场推广机构的建设及政府部门间的合作。
在香港,负责旅游事务的部门主要有旅游事务署和旅游发展局。旅游事务署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和统筹落实各项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策略和计划,负责领导和协调其他政府决策局和部门,统筹与业界的联系,推行对旅游业有影响的政策和措施,推动旅游业的发展。香港旅游发展局是政府资助机构,也是旅游市场的推广者和旅游业界的促进者。主要职能是专门推介香港旅游,包装旅游产品,策划各类主题旅游活动,在世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其每年的旅游推广费用约3亿港元。现在广州市旅游局虽然负有全市旅游宣传工作职责,但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政策和规划,市场监管等,在市场推广上力度不足,知名度不高。因此建议建立专门的旅游市场推广机构,负责旅游产品的包装推介,旅游活动的策划组织、旅游服务环境的优化。
新加坡的展览会议局属于新加坡旅游委员会,《广州市展会管理条例》明确了广州市会展业的主管部门为市经贸委,因此,要加强会议展览活动与旅游的相互衔接和延伸,必须加强市经贸委与市旅游局的协调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