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民进港九分会成立75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我是来自广州民进的青年会员张艳。非常荣幸今天能够在纪念民进港九分会成立75周年座谈会上作为会员代表发言。
我是一名讲授中国音乐史的老师,对历史有着天然的兴趣。加入民进以后我就在想,要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组织一定要回到历史中去寻找答案。我在找寻、阅读会史资料的过程中,试着逐渐去理解我们民进组织和传统。看到我们文化艺术领域那么多优秀的前辈、大咖,作为民进会员为国家的建立、为民主、为和平而奔走呐喊,内心觉得自豪而感动。
今年是民进港九分会成立75周年,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与广州民进的建立和发展有直接的关联。我在参与筹备相关纪念文艺活动的创作和组织时,了解到开国大典举行以前,在关于国歌、国旗的决议通过以后,马叙伦随即将国旗方案电告时任港九分会负责人的陈秋安,同志们做了相关的准备,终于,开国大典当天,五星红旗在香港马宝道陈秋安家的阳台上高高挂起。
我们可以想象,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时刻。陈秋安先生的弟弟陈鲠斧还把五星红旗通过药材货物渠道悄悄带到广州。这种对于新中国、中国共产党自发的热爱、热诚与信任,不正好是我们民进传统中“坚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很好的行动阐释吗?
我十分认同民进“立会为公”的优良传统,这是一种触动心灵的高尚的家国情怀。无论是在香港时期的各项活动,例如创办进步刊物、宣传进步思想、为革命筹款、培养人才与发展组织等,还是广州时期的工作开展,无不体现着民进先辈们对“立会为公”的坚守。时至今日,这些历史时刻提醒我们不计较一己私利,而是将民进的发展放在心中。
从历史中走来,先辈们的光照耀着我们。
2020年入会以来,我感受到了广州民进人对历史的重视。从对历史的重视和尊重中看到了传承。它体现在每一年新会员培训班上关于民进会史的专题讲座、各种主题活动中会史知识和会史主题的嵌入。当青年会员们走近雷洁琼先生的故居,走近广州市政协文史馆凝视展陈的广州民进历史档案时,一定有某一刻,当代青年一代的民进会员与历史的对话真切地发生了。
今年4月,民进广州市委会会史长廊布置好以后,小琴主委在向民进中央来粤调研的领导以及参与座谈的广州民进会员们介绍会史资料的时候,对每一张展出的历史照片以及背后的来龙去脉都如数家珍,而且在介绍过程中发自内心的对历史的熟悉、亲近和自豪感自然地传递给我们、感染了我们。这些都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精神传递和文化传承。
对于我们年轻一代的民进会员来说,如何接续先辈们的精神和民进的优良传统,在新征程上建功立业呢?
我认为首先在于对“传统”的理解和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多读会史、走近民进历史,从宏观的历史时代到中观的历史事件,再到具体的历史细节,总会发现某一个动人心弦的点,促进我们去思考。思考什么呢?从这么多民进先贤的经历、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行为中思考我们的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如何逐渐建立起来的、我们又该如何与他们的精神世界去对接、去融入。然后,我们带着这样的思考去努力做到双岗建功。
近两年,广州民进青年会员联谊会的会员们吸纳了例如85后“青年珠江学者”、90后“省专精特新农业科技企业”的创业者等等一批优秀的年轻会员,他们在文化教育、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方面都交出了优秀的成绩。除此以外,会员们还怀着关切社会发展、国计民生的家国情怀,积极履职、参政议政,2022年,广州民进青联会一共报送社情民意信息累计129篇,共有61篇被各级部门采用85次,其中全国政协2篇、民进中央12篇、广东省政协1篇、民进广东省委61篇、市政协5篇,市委统战部4篇。
就个人来说,我在担任广州市政协委员的2年内,连续2年提交的提案都获得了立项办理,而且也是与我的专业和工作密切相关的、关于广州城市文化发展、文化数字化平台建设相关的提案,在今年1月份市政协全体会议上代表民进广州市委会做了大会发言。本职工作方面,2022年我获得了广东省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2023年广东省教学创新比赛三等奖等奖项,获得广东民进优秀青年会员的表彰。
可以说,在广州民进良好的奋进氛围当中,作为青联会的会章,我要发挥示范作用,引领广大青年会员在传承、坚持民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锤炼具有岭南人文精神的新时代青年民进人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