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民进简介 新闻广角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理论研讨 基层动态 大事纪要 文化广场 会员风采 视频中心 下载专区
 
当前页面:首页  > 会员风采
奋飞不计年 晚霞辉满天
  来源:文艺基层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0-06-02

 

 

罗雨林

 

清明节前不久,《广东民进》编辑部约我为该刊《余热之光》栏目写点东西。尽管任务来的急,我仍然欣然应承了。因为我觉得《广东民进》的《余热之光》栏目设置得好,它为我们老年会员发表对人生的认识、看法和感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园地和交流的平台。我人生几十年碌碌无为虚度了不少时光,虽然觉悟较晚,但“亡羊补牢”未为晚也!莫道桑榆晚,耕耘正其时。金色的年华虽是美丽的,令人羡慕、令人神往的,也是富于诗意、富于遐想的,但过去人们只是把它与青春年华连在一起,甚至当做代名词;却没有想到,它仍然可以与那些奋飞不计年地创造着人生辉煌续篇的金色晚年者连在一起。年龄不应该、也不必要拿来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尺,“奋飞不计年”的奉献精神和永不停止前进、奋发有为的精神,才能使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在人生有限的岁月里,迸发出亮丽的光彩!

我的人生经历充分证明了这点。

我是广州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在文博单位——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从事文物学、博物馆学专业研究的人员,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参加民进组织的老民进会员和六十年代广东省最早一批为数不多跟随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中国最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李鸿庆和中央工艺美院梅健鹰教授等研习古陶瓷等文物鉴定、研究专业知识的文博专家、研究员。直至2001年退休前的数十年间,我在文博天地里辛勤探索,孜孜以求地进行文博专业研究、民间工艺美术研究、古陶瓷和古建筑研究、岭南地方史文化研究和各类文物鉴定研究。为抢救、保护、研究、开发祖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日渐濒临散失、消失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遗产,不遗余力,乐此不疲。曾承担过国家级重点出版课题《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广东、海南两省部分的研究、写作任务,承担国家级八五规划重点出版科研课题《中华博物源流通考》中雕绘卷和冠服卷部分的研究、写作任务,承担过广东省社科八五规划重点出版科研课题《岭南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研究、写作任务,承担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岭南民间艺术宝库广州陈氏书院的研究、广东海南民间美术研究、石湾历代陶瓷艺术的鉴定、研究,宋代陶瓷、耀州窑陶瓷、唐三彩、广州西村窑陶瓷、广彩瓷、磁州窑、潮州窑、景德镇窑、吉州窑、龙泉窑等陶瓷研究。并出版了上述课题的系列研究成果。由于我的种种努力与“拔尖”,而招惹文博某权威的“嫉恨”,在专业研究及评定高级职称上设置种种障碍,致使我的学术梦想在任内未能得到实现。

2001年退休后,我的学术梦想就像躁动在腹中的婴儿,令我坐卧不安,催促我赶快让它问世。我无法选择“封笔”、安享晚年的道路,只能继续走那条“奋飞不计年”的学术追求道路。这条道路是被我退休前那位学术权威“折磨”、“逼”出来的。正所谓歪打正着,为躲避这位“权威”在学术资料和职称方面的封杀,我学习古人,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转而从多学科文博知识方面入手进行学习探索,从打基础,“补缺补漏”,甘愿寂寞,坐冷板凳开始,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向着学术高峰攀登。在这一艰苦历程中,让我意外发现并找到的这条道路,我称之为多学科还原历史、解读包括古陶瓷在内的一切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学术道路。它使我的学术潜能得到触类旁通的激发。例如,研究宋代陶瓷艺术,以新的学术视野解读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份宝贵文化遗产,古为今用,是我多年的夙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组织上交给我负责研究和撰写《宋代陶瓷艺术》专著,作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联合举办的《宋代陶瓷艺术展览》的随展出版的图录中的唯一重要文章。我运用多年学术积累,从陶瓷美学的角度,到各地古窑址考察,回来就写了一篇长达三万多字的《宋代陶瓷艺术概论》,在送给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美术史论和美学的终身教授、已故陈少丰先生、已故高永坚教授审阅时,给予高度评价。陈少丰先生还说这是迄今国内外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宋代陶瓷艺术的专著。“发轫之功”不可轻视。后给香港大公报艺林版主编马国权先生(容庚教授入室弟子)和《中国文物世界》主编邓海超先生审阅,均表示十分赞同,全文只字不改在报刊上分期连载。但在送给上述那位文博单位的“权威”时,却意外地通不过,要我服从他的错误意见,不准出版全文,只能登载部分。研究宋代陶瓷艺术的夙愿和梦想就这样被他蛮横地摧毁了,在退休前的任内无法实现。退休后的2001年由于我从未放弃这一梦想,幸运之星便再次降临。广州市政府文史研究馆领导批准我出版《宋代陶瓷艺术研究》课题,在经费上给予支持。于是,我放弃了其他方面的课题研究,如西关集藏、鉴赏文化研究、西关工艺文化研究、西关娱乐文化研究等,全身心投入,在严寒与酷暑中奋战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提供给香港展览、被那位文博“权威”“枪毙”的《宋代陶瓷艺术概论》的基础上,修改、增补了宋代各大名窑陶瓷艺术的探索部分,写成了20万字的图文并茂的著作。在著作中还发表了我的“以多学科还原历史判对错——论古陶瓷研究与鉴定”重要学术论文。这部著作由岭南美术出版社作为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学术丛书出版,被学术界誉为“构建古陶瓷美学的新学科”的一部专著。望着这部专著的出版问世,我感到有如释重负的快慰,有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365个日日夜夜的奋战,虽然非常辛苦,没日没夜的“熬”,但却十分愉快、幸福!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满足感!能够将自己的学术成果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和人民,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再苦再累也是值得,也是我心甘情愿的。那真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也是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比拟的幸福和享受!我几十年来“奋飞不计年”地、孜孜不倦地追求的,就是这种幸福和享受!亲爱的朋友们,你们享受过这种幸福吗?

    2001年退休至今,十多年来,我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不计年的奋飞”,我的学术生命也因此重新得到焕发,每年都发表或出版学术著作和论文,最高时还达到一年出版2本枕头一样厚的著作,如2002-2003年我主编了《广州秦代造船遗址学术争鸣集》和《粤剧粤曲艺术在西关》两部著作,分别交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和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2001年出版了我的100万字的著作《罗雨林文博研究论集》,2006年受聘担任《岭南文化百科全书》编要,负责撰写岭南工艺章、建筑园林章,2010年《岭南文化百科全书》(修订本)再版,我受聘负责撰写了岭南工艺、岭南饮食文化这两章。2008年我参与广州市社科院课题组研究撰写出版《历史文化资源与城市风格定位——以广州为实例》,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为纠正广州市长期误导政府、误导人民的考古错案——秦代造船遗址,我继2000年组织、策划全国10个学术团体的专家学者,在广州召开研讨会主编出版论文集外,又再次组织8个学术团体举办南越王宫苑里“假船台”论证会。起草联名写信给国家文物局领导及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要求主持召开纠正这一错案的研讨会,并在核心期刊《华中建筑》12期发表了我的文章《愿历史早日展现真颜——记“南越王宫苑里假船台”论证会》。2009年12月,参加武汉举办的城市论坛,发表了《对城市文化遗产必须坚持“抢救、研究、开发”三位一体六字法》的长篇学术论文。从提出它的缘由及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到它的内涵及具体操作实施办法(即如何“抢救”?如何“研究”?如何“开发”这六字如何“三位一体”操作实施?以及实施应注意处理和解决好的问题等),作了深入细致的论述。该文后来被收入武汉市文史馆主编出版的论文集中,及刊登在2009年第12期《华中建筑》中。2010年我又撰写了《治水——是广州推进城市化发展、创建现代生态文明城市的头等任务》长篇论文,发给了市政府研究室参考。2012年又撰写了《西关集藏、鉴赏文化》(13万字)及编辑了《燃犀探古建言立论集》(60万字)。

    奋飞不计年,让我晚年生活无比充实,无比幸福,它是老有所为、无私奉献的代名词。它使我的人生观、世界观找到了正确的归宿,也使我耳聪目明,思维敏捷,精神保持健康良好的状态。奋飞不计年,让我学术之树常青,晚霞辉满天!亲爱的会员朋友,你愿意试一试吗?

 

(作者罗雨林系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博专业研究员(教授),原广州市民进市委委员、文艺总支副主任;此文由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馆主编的《工作通讯》内部刊物刊登)

Copyright · 2004 中国民主促进会广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Allright Reserved
由南方科能 设计开发及技术支持 联系电话38468062
粤ICP备180865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