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民进简介 新闻广角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理论研讨 基层动态 大事纪要 文化广场 会员风采 视频中心 下载专区
 
当前页面:首页  > 理论研讨  > 学习研究
麦朝晖:贵州毕节地区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来源:荔湾区基层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9-04-26

 

 

贵州毕节地区位于贵州西北部地区,地处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四地交界处,是乌江和珠江水系的发源地,面积26853平方公里,人口904万人,有46个民族相互共处相互融合,思维方式和文化相近。

一般认为,在人类文明时进化过程中,平原地带始终是适宜进行农业生产、人口聚居、经济文化兴盛的地方;在连绵的山区,如果有平坦盆地的地方,也会成为所在地域的地理单元中心。然而,贵州却处于高原地带,山地零乱,无法形成平原,也没有形成盘地,水系也是四散向外呈放射状,没有形成流域状态,所以贵州无法通过水路交通在形成经济中心的地位。2011年,国务院批准撤销毕节地区设立地级毕节市。毕节市辖大方县、黔西县、金沙县、织金县、纳雍县、赫章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七星关区。

2018年毕节市生产总值约2050亿元、增长10.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130.1亿元、增长5.0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0亿元、增长10.5%;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953.9亿元、贷款余额1605.5亿元,存贷款余额增长8.74%;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70元、增长8.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71元、增长10.5%三大产业结构比分别为21.6:36.3:42.1。毕节市在全贵州省经济发展综合测评中排第5位,比2017年提升3位。

 

精准扶贫取得的成就

据调研得知,2018年广州市投入帮扶资金3.24亿元;恒大集团帮扶资金到位60亿元。通过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当地人民的自身努力,预计601个村和30.29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毕节市精准脱贫攻坚战取得以下几个方面丰硕的战果。

一、教育事业方面

教育精准扶贫资助贫困家庭学生51万人、资金8.1亿元,新建(改建扩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00所、乡镇及社区幼儿园134所、山村幼儿园1360所。义务教育“超大班额”化解率100%,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88.12%89.51%88.7%

二、医疗卫生工作方面

已初步建成覆盖市县乡三级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贫困人口参保率实现全覆盖,住院费用实报比达92%以上,106.74万人饮水安全项目全面启动,88.6%的贫困人口实现饮水安全,据悉,金沙县计划建设厕所10495座,具体为2018年建设4729座,2019年计划建设3699座,2020年计划建设2067座。

三、文体事业发展方面

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已实现全覆盖。

四、就业服务保障方面

扶贫产业覆盖贫困人口65.7万人,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7.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4%

五、基础建设方面

目前,毕节已建成公路9632公里,7303个村民组通硬化路;累计建成安置房62143套,完成农村“危改”“三改”5.9万户、老旧房整治1.2万户,19.5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全部入住新居。

六、社会保障方面

净增3.45万名城乡困难群众纳入低保,目前低保总人数达63.34万名。城乡低保平均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583元、每年3888元,增长6.89%9.68%。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从2018年第四季度开始,金沙县幼儿园在园幼儿和在园贫困儿童每人每天可享受3元全年600元营养膳食补助。

 

精准扶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贫困农户自我脱贫意识不强,缺乏自我脱贫的主动性

调研中发现,各县区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包揽硬扶的被动扶贫现象,作为脱贫致富的主体,农村贫困户自我脱贫意识不强,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较严重,不少贫困农民把精准扶贫看成是国家无偿给补助,发救济,缺乏自我脱贫的主观能动性,与市、县、乡三级政府精准扶贫强烈的责任感形成强烈的反差。

二、扶贫措施不均衡,社会兜底扶贫机制有待完善

基层政府扶贫工作基本放在产业扶贫和生态移民上,乡镇绝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抓产业扶贫,在调研中听取介绍情况时,更多的是介绍产业发展情况,很少听到介绍其他的扶贫措施。社会兜底扶贫的措施和可持续性明显得不到重视。

三、农村缺乏劳动力的问题突出

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由于经济不景气,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收入仅能维持在外生活,对整个家庭脱贫致富没有太大帮助。而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美丽乡村建设,贫困户脱贫致富都需要大量劳动力。不少企业反映,劳动力不足已经成为企业存在的主要困难之一。

四、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一条路两排房,一块田一栋房”的无序状态到处都是,特别是交通、水利设施建设明显滞后,这是精准扶贫工作的最大短板。特别是贫困面最大的山区,交通不便,农产品销不出去。水利设施不足尤其是工程性缺水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脱贫致富,学校的教室照明、供水用电、学校厕所等的基础设施与市区学校有较大的差距。

五、科技人才、艺术人才匮乏,缺乏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支撑

农村的发展和贫困农户的脱贫致富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支撑,科技人才缺乏使传统产业转型慢,造成经济质量和效益不高,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此外,学校艺术教师严重缺乏,学校的艺术教育效果可想而知,这不利于人才的产生、人的潜力的挖掘、人的素质的提升,长期下去让脱贫攻坚缺乏可持续性的动力。

 

关于精准扶贫的几点意见建议

一、加大脱贫致富宣传、教育、培训的力度

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引导农民充分认识脱贫不单是过上好日子,更重要的还是观念的转变,要强化对农民勤劳、自助、自强精神的教育培养,注重农民致富能力的打造,改变其等、靠、要的观念,提升农民的素质和致富能力,激活农民自我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使扶贫成为农民建设家园,建设新农村的自觉行动。

二、要统筹推进各项扶贫措施,有针对性地补齐扶贫短板

要在产业扶贫和生态移民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育、医疗扶贫各项工作措施,逐步完善社会兜底扶贫长效机制,贫困农户子女就学不仅减免上学费用,还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生活来源问题,避免贫困农户因子女上学返贫现象发生。强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在医保、新农合方面给予更合理的扶持政策,实际中,因病返贫主要是大病,要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大病报得少或报销后无力承担自费部分导致的返贫问题。采取措施使因残的农民及时纳入救助的对象避免返贫。补齐教育、医疗扶贫不足和社会救助不及时的短板。

三、鼓励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回乡,投身精准扶贫实践中

出台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政策和措施,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参加家乡的农业产业建设、政府性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园区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建设,让外出人员在家乡就地务工能得到实惠,有效解决农业产业企业发展缺乏劳动力的现实问题。

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摆脱贫困的发展基础

逐步补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滞后的短板,解决农村缺水缺电的问题,满足农业产业发展用水和群众生活用水用电的需求。加大学校、医院、文化、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形成较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为脱贫致富夯实发展基础。

五、加大科技创新教育,解决科技艺术人才缺乏的问题

首先政府要加快建设和重视实用科技世术人才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通过教育培训让自生产生造血功能,同时出台相关政策,为科技人员松绑,让他们愿意参与到生产第一线,鼓励科研单位和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创业,艺术人才愿从事学校的艺术教育,保证科技人才的在生产实践不断涌现出来。

 

 

 

 

Copyright · 2004 中国民主促进会广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Allright Reserved
由南方科能 设计开发及技术支持 联系电话38468062
粤ICP备180865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