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民进简介 新闻广角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理论研讨 基层动态 大事纪要 文化广场 会员风采 视频中心 下载专区
 
当前页面:首页  > 文化广场
叶献民:水彩画之我见
  来源:文艺基层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8-11-02

 

叶献民 

 

水彩画,顾名思义就是用水调和颜料绘制的图画。也就是说,不管用怎样的颜料,也不管用什么笔,只要是用水做媒介来调和颜料,绘制在任何物件上(包括墙壁、木板、布、纸等),均可纳入它的范围。

在欧洲大陆上,目前见到过的最早的水彩画作品是丟勒的《风景》、《小野兔》、《大草坪》等。可以说在十八世纪以前的水彩画还只是淡彩,色彩和画面的完整性远不如后来的丰富。直到十八世纪经过以英国为主流的水彩画家们的共同努力才使水彩画成为独立的画种。

而用水来调和墨彩作画,在我国已有上千的传统。从水彩画的定义来说,在媒介和工具的运用上水彩画和中国画是一脉相承的,也难怪外国的评论家称我们的“中国画”为“中国的水彩画”。

“中国画”和“水彩画”它们在东、西方的文明古国的土地上各自绽放着光彩。由于这样的原因,中国的画家们在对于水彩工具的运用上是不会有陌生感的了。虽然有着这样的渊源,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水彩画这个“泊来品”传入中国也不过百年而已。正如在“百年水彩画展”的前言中写到的那样:“从属于西方绘画体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洋水彩画传入中国而言,则只不过一百年的历史”。

中国水彩画风雨兼程走过了一百年。二十年前,水彩画的地位还远远不能与国、油、版、雕几个大画种相比,在经过前辈水彩画家们的努力以及新人新作的不断涌现,还有不乏许多其他画种的水彩画爱好者的加入,使得今天中国水彩画的创作队伍在不断地壮大,令水彩画的地位也不断提高。可以说,现在的形势是一片大好。从第九届全国美展特意为水彩画开设的独立展场开始,及至2006年在中国美术馆主办的“中国百年水彩画展”―这是让整个中国画坛为之振奋的大事、喜事!

水彩画终于摆脱了“其它画种”的命运,以独立画种加入全国美展的行列。中国水彩画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才得以把这一泊来的艺术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成绩和规模,前辈画家们为此付出了许多的心血。

有这样的成绩当然是可喜的,但中国水彩还要继续发展,面临的困难也是非常严峻的,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

在看到我们今天的成果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自身的不足之处。在综合性美展中我们常常会与油画、国画等画种一起展览,这样就使得我们无可避免地要与其它画种同台较量,无论在画面的表现力、色彩、构思以及尺寸等,我们都可以看到自身的差距所在。究其原因,我以为可分为以下几点:

1. 在于水彩画本身技术上的难点。

水彩画具有透明、流畅、轻快、清新、淋漓等特点,其优点是其它画种不能比拟的。某种意义上讲,这恰恰也是与国画、油画相比较之缺点。诸如水彩画缺乏油画般的厚重感,容易流于画面的轻浮,表现力不够强,水彩颜料覆盖力不强,没有厚度,不可以堆砌,不易修改,技巧性高而又偶然性大,水彩颜料容易混浊,重复涂抹会使得画面灰暗呆滞,在色彩的饱和度及塑造能力方面无法跟油画相比拟。

我们除了一贯固守的水与彩的碰撞之外,还要力求在干湿结合的画法上狠下功夫,不能只追求水彩湿画法的偶然性而失去了形。王肇民先生说过“形似则神似,形不似则神不似”。可想,形在画面上起到关键的作用。作为水彩画家,除了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外,还需多深入生活、多观察、多写生。王维新先生一向提倡画家必须深入生活,多画写生“多画水彩速写是为了像大师们一样在画速写的过程中练就犀利的眼光,练就过硬的功力,练就能理解生活,溶入生活,创造具有独特自我个性的艺术作品的能力……”。

从理论上讲“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的便是好猫”。我认为,在绘画方面而言,为求画面效果,应不择任何表现手段。在不失水彩画这一特性的原则下,既可吸收油画厚重、表现力强、色彩丰富的特长,也可采纳中国画线条流畅,用笔豪放,泼墨成形的大写意手法,还可借鉴版画的层次分明,黑白有序的优点……。

就绘画而言,并无固定章法。画如其人,我认为有其道理所在,个人的经历,往往会决定其作品的风格;水平的高低,学画的偏好,也会对作者的绘画习惯及技法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因素。作者必须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丰富人生经历,磨练绘画技巧,提高理论修养,才能达到使其作品更理想、更完美、更高的水平。

2.题材方面的不足。

由于水彩画的特性和传统观念等方面的构成,使我国的水彩画家们太过于强调“轻快”及“写意”的思想观念,很多画家在不断研究水与色的运用,画面的效果而忽略了作品的主题性。我们不反对水彩画有其独特的特性是其它画种不可比拟的这一优点,但却不可以只围绕这特性去研究水彩。可以说,水彩只是绘画的一种工具、表现手法而已。一张好的作品无论从技法及主题方面都必须是达到最完美的磨合才称得上是好的作品。

作为水彩画家,不可以让固有的传统观念束缚我们的脚步。不能只停留在小题材、小画面里兀自陶醉,总是画一些“境花水月”类的题材而忽视了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

当我们要去完成“鸦片战争”、“淮海战役”等大场面的历史画创作时,我们首先想到的还是油画和国画。油画工具得天独厚,无可比拟。但国画跟水彩的本体那么接近,为什么国画就能承担这类大题材的创作呢?这和国画家们长期的创作取向是有着莫大的关系的。国画在创作题材上是丰富多姿的。它既有传统的文人画、花鸟画、水墨写意的同时,也有历史画类的大型主题创作。从蒋兆和的《流民图》到现今众多历史画的问世,可以说,国画家们在社会责任方面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它既保留了传统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把儒、释、道的精神很好的融合在一起陶冶情操的同时,又能表现非常具象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主题创作。

可以说在这些方面我国的前辈水彩画家们是做得非常好的。在抗战期间有李毅士先生的水彩画《粥少僧多》、余钟志先生的《饥寒交迫》、《无家可归》等作品都贴切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疾苦,都是与时代同步的、有力度的、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新中国成立,水彩画家们在主题思想方面也做出了种种的努力。如潘思同先生的《苏州河的早晨》、邵宇先生的《成渝线上》等等,都是以其艺术手法的多样性,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反映了人民的心声。近代的水彩画如黄铁山先生的《金色伴晚秋》、蒋振立先生的《慰忠魂》等都是具有社会责任心的好作品。

在全球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审美是多元化的,画家们得以走出国门去看到了很多在过去可以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作品。好的一面是我们的作品也变得多样化了,观点和观念也有所更新,不再是文革时期的脸谱化了。但事物总是有其两面性的,在这种创作的自由的同时又令我们在对大型风俗和历史题材的创作上乏人问津了。作为一个画家,必须具有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历史的忠实感、对国家的归宿感和对人民的热爱感才能创作出贴近人民、贴近生活的作品来。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专长,增强自己对社会和时代的洞察力,多创作有主题性的作品,这样才可与其它大画种并行。不然,水彩画永远摆脱不了小画种、小题材的樊篱.

其实水彩画在英国也是走过了一段漫长而艰苦的路程才得到肯定的。在十八、十九世纪的英国水彩画虽然已经成为独立的画种,但是却仍然受到轻视,水彩画在当时的艺术机构――皇家艺术学会的年度展览中地位极其低,根本无法与油画相比。为了摆脱这种被歧视的境况,能与油画抗衡,在这个时期里,以著名画家格尔丁和泰纳为代表的水彩画家们推出了一批着色厚重,具有主题性的巨幅水彩画作品,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努力终于把英国的水彩画推上了历史的高峰,奠定了水彩画在英国乃至全世界画坛的地位。

3. 尺寸上的限制。

全国大型展览对水彩画尺寸的限制不利于水彩画的发展。同样是绘画艺术的一种,为何总是比其它大画种有着不同的尺寸待遇呢?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别的画种看不起你;二是自己给自己设门槛。无可质疑,作品大小与好坏无关――大画面不一定是好作品,小画幅也不乏好作品。关键是作者的观念和画面主题的需要是不应该受到尺寸的限制的。

本来水彩画跟国画在材料上是相当的,但在展出的尺寸上两个画种就不能相提并论了。为什么我们会如此自觉地把自己跟其它画种拉开距离呢?难道水彩画就不能表现大的主题、大的场面吗?难道水彩画就只能画一些小静物、小风景吗?当然不是!我认为,只要你有能力,主题需要、画面需要,那就不应该跟其它大画种有不同的待遇。放开尺寸的限制,将是对水彩画成为大画种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推动力!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所谓根深叶茂!这里有我们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而水彩画在中国只有百年的历史,它是多么的年轻啊!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都知道在水彩画的领域里执着一生而不离不弃的人不多,而真正能坚持下来的画家们却都深知其个中魅力所在。正如禅宗所言:“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正是所有事物最好的境界和状态。我们既要结合传统,又要吸取今天世界上最新的资讯。这样水彩画才能拥有更长足的发展。徐悲鸿先生在《中国画改良论》里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者融之”。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要为之努力的方向。

 

叶献民,广州市人。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执行主任,广东水彩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及国际性大型画展并获奖,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多家美术馆收藏。水彩画《瑶山娃》获“第四届全国水彩、  粉画展”金奖;油画《瑶山歌堂》获“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水彩画《瑶山盛会》获“第五届全国水彩、粉画展”银奖;水彩画《阳光下的玛曲人》获“第六届全国水彩、粉画展”银奖;水彩画《大凉山人》获“中国水彩画名家精品展”银奖;油画《瑶山运动会》获“第六届全国体育美术作品展览”银奖;水彩画《冀》获“第七届全国水彩、粉画展”铜奖;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叶献民水彩画集》、《叶献民油画集》、《叶献民作品选》等多部个人画集。

 

叶献民作品《过大年》

 

 

 

 

注:文章节选自微信公众号《名家水彩》,有删节。

 

 

(图文/叶献民)

 

 

 

 

 

 

 

Copyright · 2004 中国民主促进会广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Allright Reserved
由南方科能 设计开发及技术支持 联系电话38468062
粤ICP备180865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