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民进简介 新闻广角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理论研讨 基层动态 大事纪要 文化广场 会员风采 视频中心 下载专区
 
当前页面:首页  > 理论研讨  > 学习研究
梁凤莲:重视创新广州文化的历史因素与传统价值
  来源:文艺总支 发布时间:2016-12-15

 

 

一、让历史经验照亮文化发展的前程

每个时代都会产生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回顾世界文明的历程不难得出结论:文化的发展史根本而言就是人的解放史,人的发展程度就是人的文明程度。

由是,如何让历史经验照亮文化发展的前程,如何从传统中挖掘出人文精神的真正内涵,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后劲,这既是历史文化观的立场,亦是文化承传发展的态度。了解历史,就知道我们的文化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明确目标,就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进行努力。

文化的承传发展,从来就不是一种轻而易举的、被动的行为,这里包含着对传统积极能动的选择、改变、剔旧磨新和重新发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联是紧密的,传统只能是“当代”重新理解中的传统,而这个传统不是凝固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它永远包含着创新的因素在内,对传统的“继承”其实就是对传统推陈出新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性”地发扬光大。

传统需要也只能是由无数次现在进行时来反复地发现和定性的,正是由于我们带着某些变革的、创新的冲动去激活了传统,传统才得以继续存在和持续发展。所谓再创造,就是激活文化传统中的核心价值,用新的扩充了的精神境界、人文关怀,来充实其精神要义,来进行合理的阐释和引导,来唤醒更广范围的认同。

所以,“继承”传统,实际上就包括发展的新因素,即包括使原有的传统格局发生变动,改变秩序和重新组合等内容,所以传统的生命和活力,离不开当下巨大的建构能力和纵深的拓展能力,传统与现代的双向互动关系,就存在于探索与发现之中,成为一种无所不在的启示,成为气脉、血脉,最终成为文脉。

传承文化的支点应落在推陈出新,不是以传统的名号让精华与糟粕共冶一炉,而是在发展与创新中保存有价值的部分,用新的时代精神把它唤醒和重新激活,这样才有发展沿袭下去的生命力与感召力。

二、把握好岭南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以历史发展观去探寻文化的成因,在时间的坐标上审视岭南文化的价值意义,作为一种母体文化,岭南文化有传统的一面,又有革新的一面。在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过往里,一直滋养着南粤大地的文明进步。到了20世纪初,岭南文化在中华历史上以其开放和革命的力量,打破了封建主义对人性的黑暗桎梏,为古老华夏带来了新文明的曙光,岭南文化在近代的民主革命中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20世纪末,岭南文化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中又一次起到了探路者和先遣军的作用。

从未来的立场着眼,岭南文化必然是现代文化,现代文化不断在自我完善、自我丰富中。简单地把岭南文化历史化,藏在博物馆里,记载在书本上,势必耽误了文化生命力的延续与再生。社会在不断前进,岭南文化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一个持续的具有生命的存在,一句话,文化就是变化的社会形态本身。

传统作为基因,依然沉淀在现实当中,促使我们本能地做出自己的选择。传统所具有的两重性,其中的积极因素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而保守和落后的因素则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变革的实行,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那种“巨大的阻力”“历史的惰性”。因此,保护最有价值的部分,对文化的分析与认识,如何做到去粗取精、激浊扬清,无疑有严格的尺度,也有严格的标准。

一方面,假如我们的文化不断遭遇到人为的破坏,那说明历史文明的接续存在着问题;另一方面,假如我们的文化在创新发展中停滞不前,只能不断地重复前人,同样意味着对传统的创造力出现了偏差。所以,文化积淀应该成为城市发展的起点,要从文化建设、经济生产、社会环境中挖掘城市的传统文化中有价值、有意义、有感召力的内涵;同时,重视以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手段,让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更加深入人心,重视用现代的方式和方法,让岭南文化的历史积累与经验价值得以激活。

三、重视商贸文化与城市文明的相辅相成

就环球商贸与国际交流而言,广州一直有着开埠通商的历史传统,良好的地理条件,活跃的交流活动,频繁的商贸往来,使这里的人文景观有独具一格的重商性,更有着不拘成规的探索与创新意识,突破与谋求生路成了这里的行为准则与精神理念,长期的积淀形成了广州文化独具特色的商业意识与商业精神。在改革开放之初,商业社会恢复运行的起步阶段,广州发挥出文化基因中重商的本性,突破重重阻力,起到了引领与排头兵作用,这种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商业文化,适应并推动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际商贸的发展。

作为文化主体的市民,在商业文化中处于主导地位,没有贵族的世袭,没有皇权的承继,所以平民色彩与草根意识大行其道,广州的商业文化是一种接地气与重烟火的世俗文化,市民经济的勃兴,对于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它造就了平淡从容的作派,鼓励远离条规的束缚,最大化地追求生存的灵活与自由。

由是,这种开敞流变的生存格局,制造了生机,也带来了活力,使得文化观念、风俗习惯与行业模式,都处在一种与活络、新变相适应的状态里,而这种状态与氛围恰恰是和现代意识完好接轨的,也从而推动着经济长盛不衰的迅猛发展,也使得传统的商业理念与现代的商业文化达成了推陈出新的融汇,从而使广州开放不设防的兼容蜕变为一种有容乃大、为我所用的活力机制。在文化的接纳与输出上,始终保持着常态的自由、自信与自省,呈现为一种蜕变能力很强的、不断地完善改良的集体意识以及社会文化氛围。

人既是生活模式的创造者,同样也是文化模式的创造者,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城市?是文明的城市还是野蛮的城市?是具有恒定的文化价值观的城市,还是功利至上被物质利益掌控的城市?文化主体的选择无疑是最重要的选择。

可见,广州的商贸文化与城市文明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作用、互相推动的,历史积累提供了基础与底气,而现实作为又进而把优势与特色发扬光大。所以,一方面,要重视这种基础,要重视对其经验价值的归纳和升华,化为我们有效的指导和借鉴的经验。另一方面,商贸的兴盛与国际文化交往对于城市的促进是不能忽略的,广州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又有着长期的国际化经验累积,作为一座有国际交往历史的、开放而又活络的城市,这是广州建成国际大都市双名城不可缺少的背景,也是最好的底气,是产生发展后劲必备的前提。

每一个时代都在创造自己的经典,不能简单地复制或者炒冷饭,何况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广州建设双名城的发展目标中,都负有一个国际化的使命。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话语权的争夺中,可能还处在弱势,怎么才能让它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既是面对自我的姿态,亦是面对世界的势态;不但涉及到认识自我的态度问题,亦涉及到认识与面对世界的态度问题。

面对自我,面对传统,与面对世界的选择及反应,既回答了时下的困扰,也颠覆了我们以往认为正确的判断——所谓与国际接轨,就是消解自己的个性与特征,而融入所谓的一体化之中,以共性来模糊甚至抹杀自己的个性,以雷同或仿效而消弭自己的特色。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错误的极端,加强国际间的交流,把文化推介到海外,加强海外对本土的了解,借势进行更活跃的国际间交流,通过文化传递我们社会发展的信息和主张。文化发展要树立与国际化对接的意识,要有国际化的使命,要自觉地意识到,一味地侧重民俗是一种错位,民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同样,一味地倾向于外来的证券,完全考虑国际市场的接受方向,则是另一种错误极端。

四、广州城市文化创新传统开拓发展须把握的原则

1.城市文明的建设代表着城市发展的方向

对城市文化的把握前后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之前是改革开放设定的主题,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文化的归属问题、包括整个社会的历史记忆问题,都被搁置了。因为忽略了文化的重要性,忽略了城市化进程中许多根植于人心中的记忆与归属感,没有意识到因为历史文化才让人感到生命的厚重、历史发展的厚重,所以这种粗放的城市化使得很多人的生活伦理、文化归属感被摧毁。

之后,城市化强调的是文明,文明指的是拥有并施行一套完整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倡导且宣扬一种完善与和谐的标准,作为生活与发展最值得追求的目标,倡导与宣扬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人与社会拥有和谐的关系,也就是文明的生活。城市化不再是抹平一代人记忆,抹平一座城市记忆的推土机,城市的文化伦理得以不断地建立起来,也就是城市的文化观开始形成——即城市文明是现代化建设的终极目标。

至此,文化积淀决定了文化发展的方向选择,若没有文化的根基,或赖以持信张扬的文化积淀,就不能保证在国际化与多元化中不迷失自己。由是,怎样用文化的实绩去证明我们对城市完善的愿望以及对目标的追求,就成了新一轮广州城市文化发展的新趋向。

城市生活的改变应该起着一个示范的作用,让人文融入城市,植入有精神价值的东西,植入传统文化。文化需要传承,也需要当代人去创造,对待传统的态度上,我们强调文化需要敬畏,因为敬畏才有凝聚;文化亦需要虔诚,因为虔诚才有品味,不然就容易陷入滥俗、粗俗和鄙俗。因此,关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流失问题,就成为城市文明建设的一个关键。民样,把文化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起来,为文化注入政策的影响力,为文化注入的凝聚力,为文化注入管理的推动力,同样是城市文明建设的另一个关键。

2.城市特色的彰显强化着城市的个性与风格

坚持和彰显广州文化的识别性和特征,就是要强化城市个性,突显城市风格。城市特色正是由地域特色这一重要的文化元素构成,只有坚持自己鲜明的文化识别性和特征,才可能在全球化中获得平等对话的底气和分量。

所谓地域特色是一个不断变动、不断累积起来的要素,从来就不存在着一成不变的特色,每一个时段都在创造着属于各自时段的特色。所以,我们要在传承与创新中突显地域特色,就要善于在历史中寻找广州文化的核心价值,而对本土文化的再创造就是最有效的发扬光大。

文化价值的传播与商业利益不是对立的,真正有传承价值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才不会被一波一波的潮流所淹没,最终保存下来,成为文化经典的一部分,如民俗中的醒狮,美术中的岭南画派,包括建筑中的西关大屋,新的运营模式才能拓宽文化发展的渠道。

因为城市风貌因天时地利不同而呈现差异,所以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积淀与脉络,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历程。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城市形象,既丰富了城市的多元特征,亦注释着城市的人文风貌,为形成魅力城市的独特形态提供了历史与现实的基础。要获得对广州的总体认识,不能不从各显差异的城区研究入手。不同的城区,既是实在的物理空间,同时亦是包含了文化、生活、经济、价值意义和关系等多样要素的社会空间,不同的特征构成了不同的差异。认识城市源于对城区的了解,把握城市发展走向源于对历史传统的尊重与自信。

3.城市文化的推广基于文化的扎根性

文化作为一定历史、一定地域、一定人类族群的生存状态和愿望的反映,千百年来对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讲,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土壤,是情感的滋养和归属。文化的建设必须考虑广泛的适用性,满足广大市民和群众的接受需要,不能仅仅是个别高雅艺术的试验品,文化的最终目的是教化百姓,它的生存基础必然要扎根民间。

文化具有拯救的力量,社会的发展变化需要有来自文化独立的声音,这就是文化的自觉意识。文化的扎根性与文化的适应性,导致文化在发展中的变化承传,既是抽象的理念,又涉及到具体的实践,在实践层面,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文化的变化行为分化为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文化适应则有一个行动调适的过程,即在文化习俗、文化心理以及文化心态方面有一个变动的过程。文化认同是关乎精神继承的,文化认同是评判的支点,是对民众的感召力,是从精神到行为的广泛认同与实践。

 

 

Copyright · 2004 中国民主促进会广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Allright Reserved
由南方科能 设计开发及技术支持 联系电话38468062
粤ICP备180865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