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侨光财经专修学院成长记
在南粤大地上,有一所被誉为“木棉花开别样红”的民办高校,她就是由中国民主促进会广州市委员会(以下简称“民进广州市委”)创办的广州侨光财经专修学院(以下简称“侨光”)。“侨光”是广州市民办教育最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之一,也是民主党派办学目前难得一见的硕果。
1985-1994:敢为人先,艰苦创业
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为适应四化建设的要求,搞好职工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81年2月发出了《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促使成人教育事业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标志着我国职工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由此,也开启了社会力量办学的大门。
1979年由退休的民进会员谭文峯、谭光父子举办的广州市荔湾区私立侨光文化补习学校,主要为在职职工提供文化补习和短期财经培训。因他有华侨背景,故为学校起名“侨光”。与此同时,广州民进第二中学支部、市教育学院支部18名民进会员,自愿筹集2810元举办了一所名叫“培才”的文化技术学校。从历史角度看,这两所早年民进会员举办的学校学校,就是今天“侨光”的前身。
1983年,改革开放中的广州急需大量财经人才,国家又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民进广州市委意识到这是一个机遇,于是,利用自身的优势将会员举办的广州市荔湾区私立侨光文化补习学校接收过来。1983年1月5日下午,民进广州市委举行七届八次全体委员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接办侨光业余财会学校的决议。2月28日,由民进广州市委主办,并经市教育局备案的侨光业余财会学校举行开学礼。校长谭云峰主持了开学礼,民进广州市委副主委范兴登、校务委员张益华、常委陈成志等出席了开幕式。当期招生154人。
“侨光”创业初期,民进广州市委确立了“侨光”以适应求生存、以规模求效益、以质量求信誉、以改革求发展”的办学指导方针,坚持“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的办学宗旨,沿着“以财经定位,多层次办学”的办学思路,矢志不渝办学不动摇。
1985年3月3日,民进广州市委召开八届三次常委会议,同意“侨光”立案申请升格为中专,由民进广东省委常委、广东省著名会计学专家、暨南大学教授张益华担任校长。为鼓励和支持民主党派办学,广州市人民政府于同年8月29日批准成立了由民进广州市委主办、独立建制的广州市侨光财经成人中专。“侨光”的办学历史从这时迈入高速、稳定的发展阶段。
1986年,国家经委、职教委发出《关于进一步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意见》,提出职工教育工作要把重点放在对工人进行 “中级技术培训”和对干部进行“中专教育”上。1987年下半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教育改革大潮的涌动,社会对人才的急剧需要,广州市社会力量办学出现了新高潮,“侨光”也因这个教育培训巨大的市场需求而获得进一步发展的良机。这时,“侨光”不仅本市在校学生人数增多,还先后在惠州、博罗、梅州等地设立中专分教处,并经上级教育部门批准,在成人中专的基础上,招收全日制的自费普通中专班。
1992年经广州市成人教育局批准,广州侨光财经辅导学院宣告成立。学院下设:高教自考辅导中心、会计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和电脑培训中心三个专门机构。至此,“侨光”已发展成为一所包括电大、中专、自学考试助学、职业培训在内的多层次、多学科、多种办学类型的综合性民办院校,也最终形成了以财经定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大、中专长期班与短期培训并举的办学格局。“侨光”从此一校变三校(成人中专、电大分校、辅导学院)。
1992年11月26日,广州电大侨光工作站成立,在校学生人数超过1000人。1994年4月18日,经上级教育部门批准,“侨光”经原广州市成人教育局和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批准,在原中专的基础上,成立了全国首家民办电大分校——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侨光分校,主要开设“财会(电算化)”、“工商企管”、“金融”三大专业,通过每年的成人高考、普通高考及远程开放教育途径招收电大专科、本科学生,并迅速发展成为广州市电大系统中规模最大的分校。截止1996年底,侨光电大在校生人数超过2500人,成为全国首家在校生人数超过2000人的电大分校。
民进“接办”侨光初期,教职工仅7人,学生人数不足200人。四张破旧办公桌、一台油印机,加上筹集来的2万元启动资金,就是当时“侨光”的全部资产。民进人在一无资金、二无校舍的条件下敢为人先,艰苦创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业余到正规,在民进广州市委的领导下“侨光”艰苦奋斗10年,为今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5-2005:革故鼎新,发展腾飞
党派办学模式介乎于政府办学与私人办学之间,它既非国家投资,但所有制又姓“公”,办学机制既是天然的“市场机制”,但又缺乏私人办学的那种活力和灵活性,从办学优势来讲,可以说是两头不到岸。广州市当初和“侨光”一道成立的类似体制的学校今天几乎都销声匿迹了,唯独“侨光”获得成功,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进行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体制创新。90年代初,为了增强办学活力,提高竞争能力,作为举办者的民进广州市委借鉴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通过制定章程,解决了“侨光”的办学体制问题。民进广州市委指示学院院务委员会重新修订办学章程,明确规定了“侨光”办学实行“两权分离”的原则,即:学院的所有权归民进广州市委会,坚持党派办学的性质,办学权归学院管理层。民进广州市委赋予学院高度的办学自主权,这就使得“侨光”能在十分落后的条件下,以完全自主的决策制度,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奖罚分明的激励制度和拉开差距的分配制度这一灵活的办学机制去参与竞争,紧扣教育市场的变化,及时抓住机遇,不断将办学推上新台阶。
办学体制解决后,“侨光”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办学领域迅速拓展,办学规模持续扩大,最终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并举,全脱产、业余并存,长期与短期相结合,职前和职后相沟通的以成人教育、学历教育为主的办学体系。
1996年,经国家教育部和原广东省高教厅批准,“侨光”成为广东省首批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院校。1998年9月2日,“侨光”更名为广州侨光财经专修学院。
2000年,“侨光”开办电大本科班。至此,“侨光”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并举、全脱产、业余并存,长期与短期相结合,职前和职后相沟通,以成人教育、学历教育为主的多层次办学格局。成为广州地区为数不多的一所办学规模大、层次多、种类较全、办学质量较高、办学声誉和效益也较好、在校各类学生人数持续保持近万人的民办高校。
2001年开始,“侨光”先后将历年滚动的办学积累共计5000多万元投放到荔湾区龙津东路,建立了自己的办学基地,分南北两个校区,建筑面积15000多平方米。“侨光”从此结束了靠租赁公立学校地方分散办学的历史。
2003年8月,为了增强学院抗风险能力,提高民办学校的稳定性,民进广州市委会决定从学院办学积累中抽出1000万元,永久性存入银行,建立起“侨光办学风险基金”,“侨光”成为广州市建立风险基金的第一家民办学校。至此,在广州市民办学校中,“侨光”创造了“五个第一”:第一个成立中共基层组织;第一个成立基层工会组织;第一个在教职工中推行劳动合同制;第一个实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第一个建立起办学风险基金。
革故鼎新入佳境,风雨磨砺始成锋。民进广州市委对“侨光”明确规定了三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党派办学性质,不许个人入股,也不准私人承包;二是将公益性放在首位,不追求高利润;三是一心一意办学,不搞其他经济活动。在此基础上,民进广州市委不落窠臼,除牢牢把握办学方向以外,不干预学院具体的办学活动,赋予学院高度的办学自主权,“侨光”因此获得了长远发展。截止2005年底,“侨光”累计培养了中专、大专、本科毕业生15000余人,培训各类财会人员超过15万人次。在政府办学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需求的历史条件下,“侨光”为国家分了忧,为家长解了难,为青年成才铺了路,为教育改革创了新,并将学校办成了一所能让政府放心、家长学生满意、社会受益的教育品牌。
2006-2015:励精图治,稳中求进
2006年,民进广州市委将其所举办的另一所学校——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纳入“侨光”统一管理。至此,“侨光”建立了“四位一体”(中职、电大分校、专修学院、普通高中)、多层次(职业培训、中专、高中、电大大专、电大本科)、较完整的办学体系,已经初步呈现出集团化发展的趋势。
2007年3月以来,侨光电大进一步扩大电大开放教育的覆盖面,改变过去被动等学生上门的做法,走出去送教上门,为企业实行“订单式”培养人才。先后为空军后勤部驻穗办事处天河大厦、广州新白云宾馆有限公司和广州白天鹅酒店管理公司等单位举办了酒店管理、行政管理和工商企业管理大专、本科学历教育班,体现了电大深入基层、深入企业、为企业服务、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赢得了社会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侨光”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将办学向社区延伸,为社区培训干部,全面开展社区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区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侨光”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抓毕业生就业工作。与用人单位挂钩,将它们请进来,在校园举办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推销”自己的毕业生,这是“侨光”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一大创举,收到很好的效果,使得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励精图治谋发展,继往开来谱华章。在民进广州市委的领导下,“侨光”稳扎稳打,办学成绩受到了政府和上级教育部门的充分肯定,先后被获得“广州市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广州市文明单位”、“广东省成人教育先进单位”、“广东省先进民办学校”、“民进全国办学先进单位”、“省、市自学考试助学先进单位”、“广州市教育先进单位”、“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优质特色院校”、“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示范助学组织”等荣誉。
在“侨光”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注意到,很多方面“侨光”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广州民办教育发展史有如下记载:广州市成立的第一所民办中专,就是“侨光”。广东省第一批成立的三所专修学院,“侨光”占其一。全国第一所成立的民办电大分校,也是“侨光”。广州侨光财经专修学院作为最早的探索者之一,为广州市民办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十年前的“侨光”,没有固定办学地点,只有7位教职人员,100多位学生,2万元资金。而今的侨光有独立产权的七栋楼房,有自己的行政区、教学区、宿舍区和分教点,有风险基金1000万,固定资产3亿元,教职员工252人,在校学生约10000人,累计培养了中专、职中、高中、大专、本科毕业生5万余人,培训各类人员超过20万人次。事实胜于雄辩,体制的创新,奋斗的精神,不懈的努力,“侨光”扎根教育、扎根社区、服务人民,它的成长伴随了改革开放,它的成长经历了市场经济的考验,它无愧于“广州党派办学第一校”的称号。
筚路蓝缕,弦歌不辍。“侨光”三十年发展历程凝聚着民进广州市委对教育事业的高度关注和深情厚意,凝聚着民进人为教育事业发展焚膏继晷的辛劳和汗水。斗转星移,春华秋实。“侨光”的三十年,是敢为人先、艰苦创业的三十年,是革故鼎新、开拓进取的三十年,是励精图治、稳步发展的三十年,是和广东改革开放市场化大潮同步的三十年,它将永远记载在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办学史册。
广州侨光财经专修学院将继续紧紧依靠民进广州市委和上级教育部门,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继续办好人民满意的民办教育,谱写廿一世纪党派办学新篇章。
(口述人:张穗健 广州侨光财经专修学院理事会副理事长、院长 文字整理:金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