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3日《羊城晚报》两会聚焦:城市洞察栏目以《深忧广州四问营商环境》为题报道了民进会员、市政协委员李震霄对改善广州营商环境的建议。
报道指出,招商选资无疑是广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但近年来,广州引进外资的增速放缓,新落地的龙头项目少,招商形势不容乐观。原因出在哪里?昨日下午,委员李震霄经过调研,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思维太老套,没看重互联网背景。
李震霄列举了一组数据,广州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速,从“十五”期间的17.8%降到了2013年的5%,增速明显放缓。而新落地的龙头项目,据其统计数据显示,广州目前产值前20强的企业中,有16家是10年前引进的,而2010年以后引进的只有1家。为此他认为广州招商引资30多年后,在互联网背景下有必要以社会化分工、市场化方式、信息化手段、人才优先、服务便捷等互联网思维,重新审视广州招商选资思路和机制上存在的问题。
其称30多年来,广州沿用的招商思路几乎没变,还是靠下指标、拼土地、拼优惠政策,比增长。但目前广州土地因素制约越来越明显,新增用地规模和用地指标难,规划调整难,征地拆迁难,原来消耗性的“拼命三郎”式的招商机制已难以为继。
对此,李震霄开出了一张支招清单,其表示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要创新招商选资机制。如既要注重外资,也不忽略内资,特别要注重民间资本的激活和本地企业、已落地企业再投资;既要重视大企业(大项目)的引进,也要重视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新业态、成长型小企业。同时,要注重近期效益向近、中远期效益相结合转变。既要引进一批,也要培育一批、壮大一批,特别要注重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生态。
李震霄特别提出,结合“退二进三”、“三旧改造”、国有企业混合制改革等工作,广州应按产业布局、投资重点,采取转让企业资产、股权、债权、BOT、PPP等方式,进行招商选资,以市场化的手段促进产业升级和行业升级。同时,政府应有由粗放型宣传模式向现代化推介模式转变,积极梳理各类招商平台,统一推介口径,设计易辨识、国际化的形象标识符,提高城市的辨识度。
注: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电子版。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