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民进简介 新闻广角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理论研讨 基层动态 大事纪要 文化广场 会员风采 视频中心 下载专区
 
当前页面:首页  > 会员风采
陈翀: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
  来源:教育总支 发布时间:2014-04-16

 

 

 

 

 

 

     陈翀,广州民进教育总支会员,广东广雅中学高级教师,广州市首届基础教育系统名教师广州市优秀教师、广州市高三中心组核心成员,广州市高考研究组成员,广东教育学院“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评审教师。著有《语言表达》、《现代文阅读》、《书艺门径》等,在各大语文期刊、报纸发表论文、教学心得近百篇。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是陈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但对我们来说,这更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这句禅语,道出了两种可贵的人生境界,一种是立足于高山之巅,出类拔萃,光华四射;一种是潜行于深海之底,不慕名利,甘于奉献。陈老师是广雅高三语文教学的第一把关人,有他在,大家都觉得很安心。他参与广州市高三“一模”命题多年,命题功力在广州市,甚至在岭南地区,都是赫赫有名的。作为广州语文教坛的名宿,陈老师可谓“高高山顶立”。“高高山顶立”不易,“深深海底行”更难,功成名就的陈老师完全可以从容退休,安享晚年,但是他仍然坚持奋战在教学一线,兢兢业业上课,精心指导备考,尽力提携后辈。不藏私,不居功,亲切谦和,通达淡泊,陈老师身上,蕴藏着深沉博大的“孺子牛”精神。

 

高屋建瓴,学术光芒耀羊城

 

陈翀老师,一位站立于高高山顶的教师,有着近四十年的教学生涯。这段丰富充实的人生经历,让他成为攀上学术巅峰的人。他的教育教学思想与成果,影响着广州市以及岭南的语文教育工作者。 

每年高考后,全国语文核心期刊《语文月刊》都会刊登《高考语文试卷分析》,作为一线教师的你一定阅读过。因为这份分析报告是分析高考的纲领性文章,往往能为命题者与备考者提供一定的思路。在这里,有陈翀老师强有力的声音。

你一定使用过《高考备考指南·语文》,因为这是广州地区,乃至岭南地区高中语文备考的权威用书,在这里,陈翀老师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你一定使用过《广州市高考语文专题训练用书》,因为这是“广州味”最浓的教辅用书,里面的题目命制得科学而严谨,考点设置得准确恰当,答案表述得全面完善。《现代文阅读》分册的主编是陈翀老师

你一定听过陈翀的讲座,无论是现代文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指导课,都会让每一位听课教师获益良多。

多年来,陈翀的教学成果“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地区的语文教学。他是一片阳光,照耀着广州语文教学的领地,让我们感到温暖,让我们信心满满,奋勇前进。

 

精心钻研,考试命题领风骚

 

“高高山顶立”,让陈翀老师“立”在高高山顶上的,就是他命制试题的水平。陈老师是广州地区命题的泰斗级人物,尤其是对现代文阅读命题的思想与技巧,是广州语文教研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广泛阅读,精心选文

   

陈老师认为,选文是命题最关键的一环,文章选到了,命题也就成功了百分之六七十。

要想选出好材料,首先要占有足够多的材料,这就要求出题者阅读大量不同类型的文章。陈老师学识渊博,不管和他谈什么话题,他都能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可见其阅读之丰。

除了广泛的阅读,陈老师还是一个出题的有心人,要是去外地出差,他一定会到当地的书店逛—逛,看到好书就会买回来,在资讯、物流不够发达的那个年代,许多优质的现代文阅读材料就来自于这些书籍。近几年,参与试题命制的老师的人数增加了,陈老师不需要亲力亲为在浩繁卷帙里搜寻适合出题的材料了,但是他对选文的把关从来也没有放松过。

在陈老师看来,选文首先内容要难易适中。一方面,学生对内容要有陌生感,保证大部分学生没有事先读过该文章,以策公平;另一方面,内容不能太过艰涩,如果学生完全读不懂,就不能保证题目的区分度。以必考类文章为例,陈老师大多选择的是文化、美学方面的文章,时评类的文章比较少,因为时评类的文章比较直白,出题的空间不大。而改革后的高考选文,恰恰也是遵循这样的规律。陈老师对高考命题方向的论断不是随便下的,论断的背后是他多年的研究心血。陈老师长年任教高三,高考结束后学校组织高三老师外出旅游,他总是因为公事错过这些机会,但他从未错过对当年的高考题目的研究。

其次,选文要有命题的空间。不是所有的好文章都能用来出题,对考题而言,好文章就要有充分的出题空间,也就是要有考点。有的文章命题点够了,但是太长,需要删改,一般的老师顶多也就能删减几千字左右,但陈老师的厉害之处在于,他能删减几万字。2007年高考改革第一年,题型大变,新增了传记阅读。因为过去没有考察过这样的文体,练习题非常缺乏,陈老师干挑万选,选到了一本《邓肯自传》,看中了前八章。可是,前八章一共六万多字,如何删减成千把字左右的文章,这就非常考功力,应该说陈老师不是删减,而是抽取。他直接将有命题点的段落抽取出来,借助自己的文字功底,将其整合成一篇流畅连贯的文章,于是就有了《舞者之歌》这篇传记阅读文章。当时的广雅高三师生如获至宝,而后广泛流传,至今仍在许多练习题集上看到它的身影。

陈老师对于选文的删改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有一次,陈老师选到一篇适宜出题的文言文,可惜文言文可供考察的虚词不够,再重新选文已经来不及,于是陈老师大笔一挥,对原文的一个虚词进行了替换,换上了适宜考察的虚词。要知道,这样的替换不是随便能做做的,因为文言文的流传历经千年,不同时期用的词都是不一样的,而陈老师的替换却能够做到符合那个时期用词的习惯,最后的结果真可谓天衣无缝。

 

(二)严谨科学,巧妙设题

 

许多与陈老师一起出题的人都有一种感觉,陈老师的命题怎么就那么妙,不管你怎样绞尽脑汁,陈老师出的题就是比你要严密一点、深入一点、规范一点。这一小小的“一点”,是你可望而不可企及的,因为这“一点”的背后,凝聚的是严谨的态度、执着的精神、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

 1.命题科学 

陈老师有着深厚的出题功力。首先是因为他对文章的解读功力深厚。解读一篇文章,不管其他老师花多长时间,下多少工夫,只要陈老师一出马就得甘拜下风,因为陈老师的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永远比他人要深入一点。陈老师常说他刚开始教书时,为了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从不看教参,总是自己琢磨文章,就这样坚持了多年,终于练就了他人望尘奠及的解读能力。谁都年轻过,都知道年轻时要面对多少诱惑,陈老师能够拒绝诱惑独坐书斋多年,这份意志力的背后,是  他对事业的无限热爱与追求。

现任广雅语文科科长刘文岩老师仍难忘那次命制必考题的经历。 

2010年,刘文岩负责命制高三四校联考的论述类阅读题。他挑到一篇名为《“国学”能包打天下吗?》的论述文,但是文章有5干多字,他将其压缩为把字,自认为符合命题要求,于是交给陈老师审阅。陈老师简单地看了一下文章,说了一句:“把原文(全文)给我!”就离开了办公室。

两天后,陈老师再把他的修改重组的文章交给了刘文岩,刘文岩看了陈老师重组后的文章后,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陈老师删改后的文章,结构更加清晰,观点更加突出,论证更加充分,命题空间更加开阔,而且陈老师增加的衔接语句与原文纹丝合缝。

对比两份命题,刘文岩获益良多。首先,命题时,一定要读透文本,抓住论述文的核心:观点与材料。题目的出发点,必须以此为基点,否则就不能体现文本的特征。以此推而广之,也同样适用于散文、实用类文本的命题。其次,紧扣考纲,在命题时要充分体现考纲的要求。陈老师在命制客观题时,就巧妙地体现了“观点与论据”的关系。而且深入浅出,在形式上简约而明确,真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面对两份题目,刘文岩足足深思了半个小时,陈老师并没有给他什么具体的指导,但“一切都在不言中”。

 2.命题规范

新课程高考改革,不但现代文阅读的文体出现了极大变化,考点也出现了很大的调整。陈老师第一时间关注并研究了这一变化,而后不断地提醒甚至批评出题老师,得益于陈老师的点醒,广雅高三语文备课组很早就领会到了新考纲的精,为每年的高考大捷奠定了基础。

曾任广雅高三级组长的林虹老师是小说阅读题的出题能手,而她对新考点的熟悉和适应却源于陈老师对她的严格要求。

2009年元旦前后,当时四校联考中的语文试题由广雅负责编命,林虹准备命制选考文学阅读部分的题目。她找到一篇小说《鱼和水》,觉得文章相当好,刷刷刷地命了三道题出来,发给备课组长时心里还有点小得意。第二天跑去科组办公室询问,备课组长没正面回答她,只是用手指指坐在前排,陈老师坐在那,边抽烟边盯着电脑。那时,林虹刚调来广雅,还没怎么领教过陈老师的风采,也没多想,风风火火走上前去。轻轻地叫了一声“陈老师”,陈老师抬起头来瞥了她一眼:“这几道是你命的?你考虑过考点的配置吗?”

“呃,考点的配置?呃,这题是考句意理解的……这题是考表现手法的,这题是考信息筛选和整合的……”

“表现手法的分析和信息的筛选整合,这两项的能力等级都属于分析综合,你不知道?”

“呃……”

办公室里鸦雀无声。她满脸通红,心里嘀咕着:真的有必要分得这么细吗?

陈老师又瞥了她一眼,立马洞悉她心里的小九九,毫不留情又加了一句:‘句意理解’和‘信息筛选整合’不是选考的考查范围,你看过新课标新的考试大纲没?”

林虹就这样被陈老师的质问钉在原地,动弹不得。说真的,她还真没在新课标下命过题目!也还没看过新的考试大纲!她偷偷地瞄着陈老师桌面的书排,试图找到考试大纲,哎呀,这该死的考试大纲! 

她趁着陈老师的质问稍停,惴惴地说:“陈老师,你把那本书借我看看?题目我拿回去改改?”

陈老师不置可否,继续抽着他的烟,看着他的电脑。林虹壮壮胆,从他书排中轻轻抽下那个可恶的小本本,灰溜溜地走了。最后,陈老师更改并审定了林虹重交的题目,把它用于当年的四校联考,而后入选广州高三学生每年必用的《语文高考广州市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

 

从心所欲,课堂教学展风姿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陈老师的课堂教学特点,我们想“从心所欲,不逾矩”最恰当不过了。

假如你问陈老师:“陈老师,您下节课准备上些什么呀?”他多半会扬着头潇洒地回答:“不知道呀,看看情况再说。”等到上课前,你搬着小凳子准备去听他的课了,再问他:“陈老师,这节课你想上什么呀?”他多半还是会给一个不确定的答案。

其实,陈老师的不确定,“看看情况”,其实就是要看看学生在学习中反馈的情况。在教学上挥洒自如的他,教学风格独树一帜,从不死板地遵循教学计划,而是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计划。只有这样,学生在他的课堂中才能吸取到最需要的养分。因此虽然他的学生题目做得比别的班学生都少,但成绩却能比别的班学生好。陈老师的“不确定”还因为他从来不会“知足”、“满意”,他已经在高三辛勤耕耘数十载,任何一个知识点他都能信手拈来,可他依然是仔仔细细地备好每一节课。他的教学理念更新得比谁都快,他的教学设计总是不断在修改着,因此,年年在高三,但他的教案年年都不同。

时至今日,“陈老师今天上什么?”已经成为了广雅高三语文备课组一个永恒的疑惑和课题。你只有亲自去听,去研究,才能释疑,才能收获,而后心悦诚

曾任广雅高二级组长的黄春兰老师曾经这样写道:

我们很多时候在谈教学的预设和生成,尊重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自己的教学。但是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时候还是赶着将自己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但是陈老师是真的在落实这个原则。有一次,陈老师说“可能讲现代文阅读”,但是讲着讲着,所选用的现代文中有一个细节描写非常好,一个学生认为这个细节描写不够好,陈老师让大家讨论,细节描写应该如何写才能真正地丰满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或者抒发情感。因为大家讨论得比较热烈,于是陈老师就顺着学生的思路将现代文阅读转成了记叙文写作教学,他顺手调出鲁迅的《一件小事》,带领学生体会记叙文写作中按照时间的顺序记叙完整的一件事情时,要有必要的描写,并且为了突出细节描写的作用,要适当加以议论、抒情,争取通过一件小事挖掘出大道理。此外,还推荐大家读张晓风的《有些人》和陈之藩(台湾)的《谢天》。适时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情从容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的生成。这既是教学驾驭力强大也是教学理念先进的体现吧。

 

中流砥柱,高考备考显功力

 

每年高考,老师们都会推测考查的方向,因为每年的考纲都会有微调,然而谁能推测正确就很难说了。这不仅要有勇气,还要有底气。    

2007年高考改革第一年,题型、考点变化极大,而广雅高三语文备课组的许多老师是第一年上高三,莫说新题型,连旧题型都知之不多,幸好,大家有“定海神针”陈老师。陈老师在,方向明,人心齐,力量足。

新考纲一出来,陈老师就马上着手研究,迅速掌握了新考纲。2007届广雅高三语文老师几乎是重新被陈老师培训了一遍。    

陈老师开备课会,一定要开足两节课。他认为短暂的交流难以解决问题,一定要充分讨论,将大家的思考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争吵、辩论,是备课会上的“例牌菜”。即使最后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大家对问题也已有了深刻的认识。2007年广雅高三语文备课组有很多新老师,许多还兼任班主任,工作任务很重,但大家都没有抱怨过备课时间长。因为面对改革后的高考,我们有太多的疑惑。其实对于这些疑惑,陈老师自己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他让我们把疑惑亮出来了,大家都来发表看法,虽然最后没有释疑,但至少知道了别人是怎么想的,把大家的想法综合起来,便是行动路线。    

改革后的语文高考题在题型上出现了两处明显的变化,一是增加选考类的文章阅读题,二是增加了新材料作文的写作类型。在陈老师的指导下,2007年广雅高三备课组采取这样的措施:

根据平时学生大多选做实用类文章的情况,重点训练实用类文章阅读,但文学类的训练也不能丢,力求少而精。    

新材料作文作为一种新的作文类型,高考考查的可能性很大,但学生也从未接触过。它与旧材料作文有别,但区别在哪里,就连老师也不甚了解,所以先从旧材料作文的写作练起。先练对材料的准确解读,相信这一点新旧都是一致的。另外,不能把宝全部押在材料作文上,其他类型的作文训练也要跟上。    

由于措施得当,2007年广雅高三语文考出了历年来的最好成绩,全市第三,这多亏了陈老师指导与把关。正如何校长对当年高考备考的评价,就是“水兵对水手,看谁能浑水摸鱼”。确实,高考改革第一年,许多问题连命题者都未必清楚,学校备考更是有些摸不着方向,但是摸着石头过河,河水再浑浊,水里也有路标。这一路标就是对考纲的深入解读,对各种题目的充分钻研。全国各地的高考题,20世纪90年代、21世纪00年代的考题,模拟考,高考小测的考题,无论地域无论年代,陈老师都能信手拈来。凭着这样丰富的经验和深入的研究,陈老师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2007年广雅语文高考的大获全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无私奉献,提携后辈不遗余力

  

在广雅语文科提起陈老师,最让人感动的就是他对后学的提拔。陈老师为广雅语文科甚至是广州语文教育界培养了许多人才。何冠南校长、刘文岩科长、林虹级长,还有许多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广州市教研室中心组成员……有的是跟着陈老师学习成长起来的,有的是陈老师慧眼识珠力邀到广雅中学应聘的。不断鞭策、甘为人梯,陈老师对后辈不遗余力的帮助、提携感动着所有广雅人。  

现在广雅高三乃至其他年级所用的大部分讲义、训练资料都是陈老师编制的。编制这些资料,陈老师花费了极多的心血,但全都无私贡献给了科组,并且毫无怨言。陈老师的无私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科组共享的风气,哪个老师有什么好点子、好措施、甚至好题目都是自觉拿出来大家共享,共同讨论改进。  

广雅高三语文老师觉得自己最愧疚的就是天天腆着脸去昕陈老师的课。去听课也就算了,每次听完课还要顺手带走点东西:“陈老师,你这节课的资料可不可以给我一份?”还有得寸进尺的“有没有电子版啊?”一般这种索取都会如愿以偿,哪怕是熬了很长时间才编就的题目,只要你诚心讨要,陈老师都会毫不犹豫地给你,没有半点舍不得,所以即使资料到手,你也会非常羞愧。陈老师的资料全级用,这种习惯已经持续了好几年,从未听说过陈老师要求产权保护的。如果陈老师不愿意给了,那也绝对不是因为舍不得,而是觉得这样对老师们不好,助长了老师的依赖心理。“给了你们就是害了你们,要独立钻研才能成长得快”,陈老师经常这样语重心长地教育年轻老师们。每当这个时候,你就恨不得钻到地缝里。  

陈老师很忙,但即使再忙,你问他问题,求他指点,他总是满口答应,而且从不敷衍。许多刚上高三的老师们依然记得,不管自己问陈老师的问题有多么肤浅、钻牛角尖,陈老师都会认真严肃地回答,从来没有质疑过问题的价值和意义。许多刚参加命题工作的老师们依然记得,无论水平多么幼稚,陈老师都不会随意否定。他给予了命题者极大的宽容与鼓励,陈老师经常是在认真审阅后,特地找到命题者,并交给命题者一份详尽的批阅文件。里面不仅详尽地分析了原题的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还充分展示了修改稿的意图。更多时候,他是非常耐心地逐题逐题地跟命题者分析,一边分析一边问:“你认为呢?”“你觉得这样是不是更好?”所有受过陈老师辅导的老师,心里都有相同的感受:对自身浅薄的羞愧,对陈老师的精到研究的佩服,对陈老师循循善诱的感激。  

教学和科研是不分家的,许多老师喜欢写论文,但苦于无人指点,如若找到陈老师,一定是收获甚丰。陈老师批阅后的稿件,不但有对行文思路的审阅,对写作方向的建议,连一些不易察觉的病句、错别字以及用错的标点符号都被标注出来。陈老师常常说:“论文写作,一定不能急于求成,一篇论文写完了后,暂且放一放,一段教学实践后,再拿来看看,肯定会很有修改的余地。如此反复几次锤炼,才能写出有水准的文章。”他是这样说的,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沉下心来不求名利,钻进教学勤恳耕耘,这就是陈老师的治学态度,也是后辈们学习不尽精神财富。  

凡是跟着陈老师学习的人,都有一个相同的感受,那就是跟着陈老师干活真累啊,因为他要求太严格了。就拿命题来说,大到题目效度、区分度,小到标点、用词,都要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陈老师虽然无私奉献自己课堂和资料,但是并不喜欢老师们直接照搬,他总是说要自己独立思考,他上课非常强调“备学生”,弄清楚学生真正缺什么,对症下药,而学生所缺,届届不同,班班不同,因而要对现有资料进行修改补充。例如,陈老师曾经针对学生文言基础薄弱的情况,又加编了一套资料,每堂课前都有一张A4纸、字数100-200左右的文言片断,这些文言片段有丰富的来源:《史记》、《战国策》、《论语》、《孟子》等等,这些故事幽默有趣者有之,意义丰富者有之,如“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日:‘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日:‘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学生很愿意读,然后学生做断句和两三句翻译。全部完成需要5分钟左右。学生做完了,陈老师会一个字一个字地落实,讲解非常充分,实词的积累、虚词的用法等等落实得非常扎实。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在文章结束之时,再次提起这句禅语。在我们敬佩陈老师“高高山顶立”的同时,我们更多思考的是他能够“深深海底行”的执着。有陈老师在我们身边,我们是幸福的。陈老师身上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品味。在过多强调物欲的社会中,愿有更多的人能在高山上挺立,能在水底潜行!

 

注:本文选自广东省教育出版社在2014年3月出版的《传递文化火炬的使者 广州地区高中教学名人录》一书。

 

 

Copyright · 2004 中国民主促进会广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Allright Reserved
由南方科能 设计开发及技术支持 联系电话38468062
粤ICP备180865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