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民进简介 新闻广角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理论研讨 基层动态 大事纪要 文化广场 会员风采 视频中心 下载专区
 
当前页面:首页  > 会员博客  > 黄妙贤
成长,需要伙伴
  来源:越秀总支 发布时间:2012-05-16

 

    一位初二年级的男孩写了副对联,上联是:喜“合群”,笑“友伴”,光阴似箭;下联是:悲“孤独”,哭“无伴”,度日如年。横批是:归属与趋群。
    这副对联最能反映当今独生子女对伙伴渴求的心声。
    时下,很多家长抱怨:如今的独生子女,吃,讲营养,讲色香味俱全;穿,讲究漂亮、高档、品牌;用,讲阔气、排场;玩,讲刺激、讲时尚。真可谓应有尽有,精神上百依百顺,一帆风顺地成长。可是,孩子还是把“不开心”、“烦透了”、“活得累”、“郁闷”挂在嘴边。突然间爆出一句“人生没有乐趣,活着没有意义”把家长吓个半死。
    有一位家长担心孩子孤独,无论多忙,假期一定抽出时间与孩子同娱乐,周末和长假安排得满满的:去白云山行山锻炼、去南湖放风筝,去鹿湖烧烤,去增城摘草莓、采蘑菇、收西红柿、吃水库鱼,寒暑假策划省内自驾车游,省外自助游,安排得满满当当,节目可谓丰富多彩。可是有一天太忙,叫孩子跟同学去玩吧,突然发现儿子居然找不到一个玩伴!
    一位母亲忧心郁郁地谈起这样一件事:她收到学校的一张开放日的请柬,可以全程观看孩子半天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她留意到孩子在课堂上没有话和四人小组的同学交流;上体育课时别人都和同学一起玩游戏,而孩子却不会自己去找玩伴;下课了,其他同学都在走廊里和同学一起玩,惟独孩子自己一个人溜在墙边,看别人玩。她马上就这种现象咨询班主任,班主任说她的孩子平时很少和同学交往,是一只离群的“孤雁”!
    这位母亲之所以谈及这件事,是因为她开始重视到孩子与人的交往能力。

关注孩子的伙伴危机

    一项在南京市1000多名小学生中进行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有同伴与自己一起玩耍;有46.7%的孩子由于缺乏玩伴,经常一个人玩;平时只有9.7%的家长经常和孩子玩,节假日也只有15.6%的家长能陪孩子玩。云南省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余允珠已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看到近50%的孩子找不到玩伴,她表示了自己的担忧:我国青少年儿童中出现的“伙伴危机”,将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孩子出现“伙伴危机”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小家庭化、家长的过多限制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是三个重要因素。现在的家庭结构已很少有“四代同堂”“儿孙满堂”的大家族群居,这样,孩子在家中缺少同龄玩伴,面对最多的就是父母。大多数家长都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因此他们对孩子行为的控制性很强,总希望孩子能跟学习好、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交朋友。并且,由于大人之间的关系、情感的转变,孩子之间的关爱也变少了,竞争意识、嫉妒心理、防范心理却渐渐增强。                                                       
    现代城市病中其中“迷电视”、“懒走路”、“煲电话粥”、“和邻里少交往”,其中少不了青少年的参与。
    空余时间长时间看电视,成瘾着迷,天天久座不起,“懒走路”,或在被窝里躺着观看,转了一个台又一个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看电视荧屏”,不要说和伙伴的交往了,就是和家人也缺少心灵的交流。
    城市森林、防盗门窗阻隔了千百年来人与人之间的邻里的友好交往,人与人之间缺少友好的表达,密切的接触,热情的关怀,无私的互助,天天见面却如陌路,心与心隔着厚厚的一堵墙,缺少信任,缺少关爱,缺少交往。这些都是孩子生活中学到的“课程”,成人世界的“榜样”给孩子以深刻的影响。
    孩子的心灵不能总像沙漠般干渴,人总是需要伙伴心灵的慰藉,这是一种本能,走失的动物也要第一时间寻回群伴。电话成为今天许多独生子女假日“精神放飞”的“天线”,“煲电话粥”几乎成了孩子双休日的功课。

伙伴群体有助于成长

    中央教科所近期对独生子女伙伴群体现状进行了一项调查,有几个问答颇耐人寻味:
    “你最喜欢下列哪一种活动?”
    “最喜欢伙伴们自己组织的活动”占61.80%。
    “最喜欢学校或班级、团队组织的活动”占19.1%。
    “你最喜欢和哪一类人交往:同学、亲戚、家人、邻居?”
    “同学”是现今独生子女伙伴群体中伙伴成员的重要来源或主要构成角色。他们认为:他们在年龄、情感、兴趣爱好、文化水平诸方面均彼此相近或相通,有利于在同伴身上互补互促,取长补短,刚柔共济,从而使他们更加全面和谐地健康成长。
    现今的独生子女最大的心理特点可用一个字概括“独”,这种孤独感是其父辈孩提时代感受不到的。其父辈生活在多子女时代,童年时代是在热闹的兄妹手足之情和争吵打斗中成长起来的,兄妹多、亲戚多、伙伴朋友也多,没有寂寞与孤独,他们能体验亲情,学会为人处事。而独生子女时代,没有年龄相近、地位平等的兄妹一块游戏、争吵、玩耍,相互提携,而是同他们身心发展格格不入难于磨合的成人世界终日相随相伴,必然产生自私、孤僻、不合群、自强自理能力差等诸多毛病。
    伙伴,就是要满足独生子女成长的需求——
    当今的独生子女群体已不再是清一色的同性伙伴所构成,伙伴群体中异性伙伴交往日趋增多。在小学的中高年级、初中以及高中,学生自发组织的长短途旅行、野炊、登山等活动,异性伙伴的参与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广州市第17中初三(5)班的同学暑假结伴游华东、云南,回来后一些女生说:“我们喜欢有男生相伴出游,男生身上的勇敢、豪放、大气弥补了女生的心理脆弱、生性胆小的缺陷。男生没有同女生在一起时的婆婆妈妈、罗罗嗦嗦的劲儿。”不少男生也直言:“女生身上透露出来的那些灵气、韧性、细微等人格魅力,也正是我们男生性格中所没有的。”
    城市和农村、家境好和家庭收入较为困难的孩子交往更有助于完善个性。小倩是一位家境好,父母收入较为充裕的初中学生,她娇生惯养,家务生活杂务有保姆,电脑、手机、mp3、名牌穿戴有求必应;在学习上怕吃苦,怕麻烦,做功课和父母讲条件,不肯下苦功。自从她和同班同学小敏交为朋友后就变了样,小敏家境贫寒,父母相相下岗,爷爷多病,小敏没有电脑、手机、mp3、衣服是别人穿旧的校服,从来没有余钱交学校的春游秋游费,但她学习刻苦,踏实向上,成绩优秀,在生活上能体谅父母,分担家务,为父母分忧。小倩从小敏身上知道了生活的艰难,学会了如何生活,自理、自立,和人相处,如何助人,献出爱心,在学习上要舍得下苦功才能学到知识。这些对她的成长、发展和个性的完善无疑有着极大的催化作用。

教孩子学会与人交往,获得一张做人的“绿卡”

    在人的一生中,朋友贯穿了你的全部。美国社会学家简?耶格尔将朋友分作三种类型:首先是关系一般的普通朋友,这种朋友数量最多,每个人一般拥有30到40个;其次是亲密的挚友,你能同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思想交流,这类朋友一般在6到12个之间;最后是你的心灵之友,你会把自己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向他(她)表露。
    美国洛杉矶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女性在面对生活压力时体内会生成一系列化合物,帮助她同别的女性建立和保持良好关系。友谊是不分国别的,但友谊的基础却因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各有不同。研究表明,交际广泛的人会更加乐观地看待生活,更有效地预防肿瘤,在遭遇挫折时也不宜焦躁。伦敦圣托玛斯医学院宣称,友谊是对抗抑郁症最有效的药物之一。
    交友是人从小就需要培养的一种技能。如果在童年缺乏友谊,孩子今后的学习能力就会受到影响。若从小缺乏这方面的锻炼,交友障碍将伴随一生,没有朋友,一生孤独。
    有一位交游广泛的包工头这样启发他的那位性格内向,没有朋友的初中生儿子:“我的好儿子啊,再多的金钱也买不来友谊啊,你得自己去交啊。要不以后出来社会混,想打个麻将,唱个卡拉OK也没人跟你玩,你总不能以后长大讨老婆也要媒人牵线吧,那做人多没意思啊!”
    孩子面临“伙伴危机”,家长应适时对孩子的交友、择友进行正确引导,而不是片面地阻止孩子交友。首先,家长应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家庭空间。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发表意见的能力,有些事情甚至可以咨询孩子的意见。其次,家长应多鼓励孩子参与群体活动。根据孩子的性情,家长可以适当地让孩子“抛头露面”,多与其他人特别是陌生人打交道,教会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放手让孩子自己择友。家长应该避免以成人的观念帮孩子选择朋友。孩子自己择友的过程,也就是他学习、成长的过程。家长可在一旁多加注意,并适时给予建议,但不能野蛮干涉、阻止。
    有一位母亲发现孩子很不合群,她想到了一个做法,她给孩子买了许多小礼品,让孩子带到班上送给同学,小同学就会愿意跟他玩了。果然,孩子有一天兴奋地回来汇报:“妈妈,我交了很多朋友。”
    廖女士发现孩子在学校有很多朋友,但是回到家关在防盗网和铁门内,双休日就显得孤独烦躁,玩什么也没有兴趣,这是因为搬到这个花园没有朋友的缘故,家家的孩子都被防道门关着,户户不相往来。廖女士物色了邻居家一个和孩子般大的孩子,找到他妈妈说:“我儿子想和你孩子交个朋友,你能让你的孩子来我家玩互相往来吗?”过了一段时间,两个孩子玩在一起了,廖女士又策划两家一起去郊外烧烤,让他们有机会建立友谊。从此,两个孩子节假日一起打羽毛球,一起骑车,互相商讨学习难题,孩子开朗多了,智力发展和交往能力也提高了,节假日有着无穷乐趣。
    团体伙伴的力量对于孩子的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伙伴关系的最初建立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和投入,甚至要作长远的规划。
    郑丽是一家外资驻穗机构的公关经理,她深知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她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儿子的交往能力。每到节假日,她就安排儿子到她的朋友同学家度假,不但可以让儿子和朋友同学的儿子交朋友玩在一起,学在一起,而且学到如何和那一家的大人小孩相处,学会“察言观色”,学会认识各色人等。几年下来,郑丽的同学朋友都被儿子“游”了个遍,全认识了。同学朋友都打趣郑丽把身边的“教育资源”都全利用了,更佩服郑丽这一招够“绝”,如今她的儿子都快成“外交大使”了,交际的手腕令人叫绝。
    郑丽并不满足这些,还作了长远规划,她为儿子在粤北山区认养了一个同年的弟弟,和他们一家结对子,做到扶贫和交往教育一举多得。每当寒暑两假,就把儿子送到山区。到山区同伙伴一块生活、学习、劳动。城市长大的儿子看到山区的伙伴特别能吃苦,能干活,于是学种菜,学做饭洗衣服。回来后,他谈到体会:“我平时干家务,要妈妈费多大的劲才干一点点。而农家的孩子个个都是家里家外一把手,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自强自立的能力,我缺的就是这些能力,我要努力去改变。” 郑丽还叫孩子动手把家里用不着的而山区弟弟需要的东西带给他们。儿子看到他送去的东西他们一家都格外珍惜,铅笔头不扔掉,旧本用完装成 草稿本。平时的浪费和铺张太不应该。山区伙伴身上的勤与俭,以及质朴的人格特征正是城里独生孩子所没有的,这些都是他们该学的。
    与平时养尊处优的生活相比,这就是地地道道的“挫折教育”,“磨难教育”了,这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却是难以忘怀的一页。越来越多的人对伙伴群体持肯定、认同和接纳的态度,伙伴群体正成为当今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小锻炼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孩子获得一张做人的“绿卡”吧!

2005年2月16日


【短评】:重视独生子女的伙伴群体
    社会学家认为,婴儿呱呱坠地来到世界上时,对社会是一无所知的,他或她只是一个“自然人”,而要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就必须要经过所谓的社会化过程,就必须要逐渐地学习社会的价值观念,接受群体的行为规范,掌握生活的知识技能,培养一定的社会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学校、伙伴群体成为个人早期成长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几个塑造因素。
    不论是在家庭之外,还是在学校之外,伙伴群体的影响都日趋重要,在某些方面甚至有可能还超过了父母和教师的影响。由于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生活中缺少玩伴挚友,近20%的独生子女“感到孤独”。学校正式群体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平淡,难以满足青少年身心成长的多元需要,于是,伙伴群体便自发的形成了……
    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儿童学会了遵守规则、主持公道、参与竞争、进行合作、表达情感、团结互助等行为方式与习惯。在同伙伴群体的交往中,可以使儿童以人为镜、审视自我,发现自身个性的优与劣,从而改造和调整自己,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一般而言,今天独生子女对伙伴群体的重视程度正在超过家长或其他成人的程度。也可以说,同龄群体中的行为规范以及伙伴身上的长处比家长规定的准则、家长身上的优点更具价值,更容易仿效和学习。
    正是由于伙伴群体对少年儿童的成长能起到家庭和教师等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家长和教师,一方面应支持孩子“交朋友”,另一方面应对伙伴群体加以正确引导,避免其中出现与社会相违背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
    与人交往是孩子日后成才的重要能力之一,它需要从小锻炼。

作者近照

作者近照

 

Copyright · 2004 中国民主促进会广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Allright Reserved
由南方科能 设计开发及技术支持 联系电话38468062
粤ICP备180865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