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民进简介 新闻广角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理论研讨 基层动态 大事纪要 文化广场 会员风采 视频中心 下载专区
 
当前页面:首页  > 文化广场
聆听民族的声音
  来源:穗进宣 发布时间:2011-08-08

知道画家叶献民20多年了,但一直是远距离仰视的状态。感觉中,对叶献民的作品的了解甚于对画家本人。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混在一群画家中去KTV。那是第一次听叶献民唱歌,不记得唱的是腾格尔的哪首歌了,总之声音是沧桑低沉嘶哑且压抑的那种,可你从他挤拧的比腾格尔还要痛苦的面部表情中却分明读到了他的愉悦……是的,不管在做什么,他都应当是心情舒畅的……正如他的画,充满阳光,热情奔放。

叶献民个性鲜明、技巧娴熟、功力深厚,是个有才气的、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不论是水彩画还是油画,他都注重突出强烈的色彩感染力、素描关系的深度表现,从构图布局到色彩运用、光影处理,他都挥洒自如掌控有度,加之性格中的冷静、沉稳和内敛,使他的画作展现出大气而不霸悍的气质,具有雄浑博大、深沉厚重的力度之美。叶献民有超凡的写实能力、扎实而全面的造型功底,但他并不羁绊于对生活的实录,而是将自己对生活的直观、体悟与灵感理性地融合在一起,再用画笔表现出来。他喜欢画藏民、瑶胞,画北方汉子,画老人。他的作品很多是叙事性的,强调画面的可视性,描述和固定某种意象的真实,也表达着画中人物的情绪和意志。如《爷孙乐》、《凉山之鹰》、《哺》、《思》、《冀》、《阳光下的玛曲人》、《高原汉子》、《陕北汉子》等肖像作品中,叶献民以大胆肯定的笔触刻画人物形象,注重形象特征和个性的凸显,手法写实传统却又有各异的精彩。作品中人物的生命舞台、力量的象征和思想的隐喻,无不藏匿其中,丰富的表现力使画面形式和表现趣味都显示出让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叶献民以一个成熟艺术家的敏感,提炼出最传神的细节,抓住人与事物最完美的瞬间将之凝固,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画面之外的世界就成为绘画隐匿的旁白和独语,促使人们驻足凝视并安静地聆听,体现了一种审美的情趣。水彩画《瑶山娃》是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叶献民敏锐地捕捉光影的跳跃,在画布上悉心营造视觉上的效果,画面中那贴着“新春大吉”楹联的破旧的农家漆黑大门构成凝重的背景,阳光下两个瑶族孩子那带着探究、希冀眼神的稚嫩的脸蓦然跳脱出来,背景与主体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与冲突。这幅作品1998年获得了第四届全国水彩、粉画展金奖。

绘画叙事的力量到达的时空非常宽泛,叶献民用画框凝固现实情节,演绎着生命的某种无法言说的感受,使人们在他的绘画面前的每一次视觉停留都获得了旋律、节奏和叙述带来的审美愉悦。叶献民的作品,从现实生活到历史题材,都无不渗透着画家对生活无比虔诚的热爱和理解,并加以充分的表达,直截了当地把感觉传递给观赏者,那种古朴、悠远与深情可以为灵魂镇痛,也让他拥有了傲于同时代画家的恣意与张扬。他的创作题材大都来源于生活,充满了民俗的气息。有些时候他的人物是为体现主题精神服务的,人物动作、神情的选择,是象征性的,通过人物形象的组合、细节的刻画,在画面上展现、衬托某种民族精神、整体气度,使作品承载着厚重的民族精神,并以此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凝固的画面给人灵魂顿悟与震撼。因而,他的画又是一种精神叙事。这是最可宝贵的审美品格。

画家用叙事的方式把各种相关联细节统一于画面,将自己对生活的体悟凝固为一种符号,记录下思想情感真实的痕迹。透过画幅,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叶献民绘画过程中思想上的挣扎和精神上的涅槃。《行进中的大凉山人》以娴熟的技巧,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各种年龄阶层的人物群像,各种穿着,各种姿态,各种物件随意的安排,宽大的极具动感的裙摆,都使画面充满了生气,衬托出人物的生存状态,画面热烈的调子概括且明白无误地阐述着生活的美好。《神往》通过凝重的画面传递给我们的不是藏民的愁苦与艰难,而更多的是天然的质朴和善良,似及他们虔诚地用心灵聆听圣音时的那种安宁和感动;还有那双手合十、高大壮硕的藏族汉子,他身上皮袄的厚重道出了生活的艰辛,然他脸上深深的皱折、粗糙的双手却折射着坚定的信仰,寓意生活在信仰支撑下的坚持与延续。

叶献民的作品有时也张扬着一种对声音的叙事。从他的许多作品中,同样可以感知画家或许是不经意间建立起来的一贯的艺术诉求:重视艺术品与欣赏对象之间自然无形的艺趣交流,使表现对象、画家情思以及读者观感发生交流碰撞,在“无他”的氛围中融入一种“有他”的境界,因为“他人(观者)”的强势介入更便于读者从主观的角度生发自己的感想,实现人们渴望站在绘画作品前能获得瞬间的顿悟或者说感动又或仅仅是对自主心灵的轻微撩拨和触摸。

声音不能凝固,时间不能停止,而叶献民,却用画框把声音凝固,用绘画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声音汇集到作品中去。他对声音的叙事是博大而细腻的,你在他的作品面前可以听到奇妙的声音和变幻的音乐:《瑶山盛会》中瑶族姑娘们的节日盛装上银饰的叮呤哗啦声飘散回荡在山谷里;《风雨将至》,满布阴霾的天空凝重静谧得能听见心脏的搏动;《人康物阜》场面壮观,南方渔港集市的喧哗熙攘,充满着喜气洋洋的欢乐气氛;《瑶山雏鹰》用散点与焦点透视相结合的构图使整个画面空间达到有机和谐,场内比赛激战正酣,场外阳光下雀跃的瑶族孩子们的助威呐喊声犹在耳膜,让人心也跟着起伏跌宕;《喜上眉梢》的画面里只有梳妆的大娘和待嫁的瑶族新娘,然而迎亲的鼓乐鞭炮声隐约可闻;《瑶族歌堂》展示的是一个众声喧哗的世界,叶献民沉着淡定地运用绘画技术去表达人的视觉形象,把那个令人惊叹的宏大场面,利用色彩、线条、构图在一个平面的画幅上展开,画面丰盈而饱满,充溢着人性的欢乐与光辉,凸显了一种热烈的情绪。他以凝固的画面表达了声音的律动——那个永远不会结束的狂欢的对歌广场,从而创造了一个刹那的完美的凝固的静态视像……鼓、二胡、唢呐,乡村随处可见的生活场景,等等,这似乎是叶献民关注的题材,他以此作为绘画的摹本,看似随意,实际上这种闲散蕴含着不易察觉的内敛与铺展,具有拙朴而生动的民俗气息,使我们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温润,体味到了一种生命的无限与旷远。他以这种记录民族的声音、聆听劳动者的歌唱的叙事方式,把我们情感的粗糙修复得细腻而深刻。但他并不单纯是在叙事,画面展现出来的人物风采是阳光怡人的,流露出对未来的积极向往,蕴含着画家绘画艺术上的追求,给人全方位的天然的艺术享受——它消除了我们阅读画面时的空间距离,它给我们的快慰不仅是视觉上的审美,还有听觉上的体验。

绘画显然是叶献民最适合表达思想和释放感情的方式。绘画应当不是他生活的全部,但于他绝对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是一种生命状态,是他人生的延伸。人们习惯于关注、考究画家的绘画技巧与本体语言,但当我们仔细赏读叶献民的画作,便可以看到,别人拿来用作艺术通行证的技法这东西,在他那儿已经修行得几近天然,成为流淌在他血液里的一种特质,成为他生活中像空气一样自然的东西。即便有时候你明知道他是在玩技法,可奈何人家即便是玩也玩得底气十足。

叶献民的作画过程显然是轻松的愉悦的。叶献民的画面感觉很丰富,色彩感很好。他的画,可以说在一开笔的时候就已听到了掌声。由于他接受的是学院派传统教育,他的画里有太多大众的东西、大众的情感,他走的是一条很稳妥的阳光大道——状写民族风情、描画民族文化、抒写民族精神,从中找到自己的创作资源和艺术灵感,并用心去聆听民生的声音。一个成熟的、成功的画家的真正可贵之处,在于找到自己的本体语言,在于个人审美气质的完善与升华,在于他的绘画技法、审美趣味以及灵魂深处的思考都在画面上得到充分的表达呈现。在这点上叶献民做到了。出于对一位广东水彩画界和油画界的实力派画家的高要求,我们有理由期待,随着时间与艺术的进一步积累,叶献民会有更大空间的拓展、更深意义的潜入、更多艺术上的突破,会创作出不仅技艺精湛、能体现个体艺术追求与特色而且能承载更多精神更多思想的画作。

叶献民画作《瑶山娃》

Copyright · 2004 中国民主促进会广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Allright Reserved
粤ICP备180865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