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民进简介 新闻广角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理论研讨 基层动态 大事纪要 文化广场 会员风采 视频中心 下载专区
 
当前页面:首页  > 理论研讨  > 学习研究
参政党的政党文化构建刍议
  来源:广大总支 发布时间:2011-09-07

摘要 政党文化”是一个专属名词,近年来学界对政党文化诸论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成果卓著。本论文在政党文化的理论框架下,对“参政党的政党文化”的论题进行初步探讨,试图从理论界定、主要内涵、核心要素、构建的路径选择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参政党;政党文化;参政党的政党文化;核心要素;路径选择

导言

政党文化Party cultural是一个专属名词,随着西方近代政党托利党和辉格党的诞生,政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经存在两百多年。近年来国内的政党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学界对政党文化的概念、特征、结构、功能、研究方法、研究范式,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的内涵、特点、结构、功能、形成、发展、路径选择等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成果卓著。本论文在政党文化的理论框架下,对“参政党的政党文化”这一论题进行初步探讨,试图从理论界定、主要内涵、核心要素、构建的路径选择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参政党的政党文化概念的理论界定

何谓“政党文化”?

我国政党文化研究的先行者赵理富教授早在2002年的《政党文化探析》一文中指出:“所谓政党文化,是指政党所具有的为全体成员所认同的意识形态(或说政治思想)、组织心理、制度规范、行为作风以及由此决定的政党形象。”1这一概念是从政治文化和组织文化二维结合的角度提出来的,学界基本认可。然而,赵理富的定义很显然是以意识形态作为政党文化的核心要素,笔者认为是比较偏狭的。因为政党合法性不能单靠意识形态来承载。例如: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不是由于它奉行的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而获得天然合法的地位;民众不会因为某个党标榜什么主义而决定拥护还是反对,而是看它的所作所为,即在某种具体可行的思想指导下的政党实践;在当代,中共的执政党地位转危为安,是因为它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新的思想意识指导下进行有效的执政实践,把国家和民族导向复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有效的执政实践承载着执政党的合法性。因此,笔者认为“政党文化”的核心要素是更为具体可行的“政党意识”,而不是相对比较抽象朦胧的“意识形态”。

何谓“参政党的政党文化”

既然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的概念,就应该有参政党民主党派的政党文化的概念;然而,中国合法的参政党却有八个之多,“参政党的政党文化”这一概念是否过于笼统?于是,有论者提出:应当研究参政党中某一个政党的政党文化?2笔者认为起码目前还不可能。“参政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概念,我国的政党政治格局是非竞争性的,共产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被定格为参政党;虽然理论上它们都各有自己的政党意识和主张,但是实际上八个参政党的政党意识和主张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同质化倾向,目前还远远没有形成个性化的某一参政党的政党文化;参政党的共性强于个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那么要研究参政党中的某一个政党的政党文化,则无异于攀无本之木、寻无源之水。

在此,笔者以其关于“政党意识”的理念匡正赵理富的政党文化概念,并推而延之,为“参政党的政党文化”的概念作一个理论界定:“参政党的政党文化”是由参政党的政党意识、组织心理、制度规范、行为作风、政党形象等因素构成的体现参政党思想意识和观念形态的精神体系。

二、参政党的政党文化体系的主要内涵

在上述关于“参政党的政党文化”理念的框架下,笔者认为参政党的政党文化体系的主要内涵应该包括政党意识、组织心理、制度规范、行为作风和政党形象等五个子系统。

1、政党意识子系统

“参政党的政党意识”是指参政党所奉行的意识形态、指导思想、价值观念、纲领路线、政治主张、指导其参政实践的政策方针等等宏观的观念精神因素的总和。参政党的政党意识是参政党的政党文化的核心,对其他子系统产生决定性的深刻影响。如下图所示:

2、组织心理子系统

“参政党的组织心理”是指参政党成员以及民众对参政党基本价值取向的认知、情感、态度和政治倾向的总和。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参政党成员对参政党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反映了民众对参政党的了解和认同意愿;且称之为“组织心理指数”,而指数的高低不是由宪法和法律决定,而是由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决定的。这种全党派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全社会的了解和认同意愿不断孕育成长,就会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社会文化氛围,使参政党的社会地位更为巩固

3、制度规范子系统

“参政党的制度规范”是指参政党在革命时期与共产党合作、在建设时期的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实践中所形成的为全体党员所遵守的党内法规、条例、规则、规程等等;“制度规范”是在参政党的“制度意识”指导下产生的与社会规范相一致的党内规范,以及党派成员遵守执行党内规范的成果的总和。当组织制度只是游离在书面层次时,它只是一系列的文献;当组织制度真正转化为参政党成员的自觉的党内行为和社会行为时,制度规范才能升华为一种文化;其最高境界是:在制度规范约束和影响之下,参政党的纲领路线、政治主张和核心价值观成功地转化为成员群体的自觉行为、心理定势和价值取向,成为维系参政党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4行为作风子系统

“参政党的行为作风”是指参政党领导干部和成员的行为姿态、思想作风、工作态度、生活作派、精神风姿、道德尺度……等等因素;参政党领导干部和成员的这些行为作风因素构成了参政党的党风党纪的整体水平,形成一种文化风貌;这种文化风貌必定影响参政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左右参政党对民众的辐射力的强弱,影响参政党参政能力和社会地位的消长;因此,这一文化风貌虽然是参政党的政党意识和制度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但是,它比一些深层的、内在的文化因素更具影响力。

5、政党形象子系统

“参政党的政党形象”是参政党的本质体现;政党形象子系统由参政党的政治纲领、参政议政主张、党风党纪、政党领袖、旗帜性的精英人物……等社会文化因素构成;它是执政党和民众对参政党的政党文化体系的外部评价的主要依据,是民众对参政党本身所形成的整体印象,是衡量参政党参政能力高下的标尺;政党形象的确立可以使参政党的组织实现人格化,成为一种可感性、具象化的精神文化力量向全社会辐射,产生社会效应。

三、参政党的政党文化体系的核心要素

参政党的政党文化体系的灵魂和核心要素是“政党意识”。在参政党的政党意识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拥护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弘扬爱国主义……等等大抵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基本理念已被无数论者所论及,笔者不再赘述。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参政党的政党意识的主要观念还应该特别彰显一些体现参政党特色的内容:

1、“探寻真理、追求民主”的理念

“探寻真理、追求民主”是参政党的政党意识中最重要的理念和特色,也是参政党的政党形象确立的重要支柱。民主党派是民主运动的产物,参政党中的各民主党派成立之初的政治纲领贯穿着民主精神,民主党派与共产党的共同理念是“追求民主,反对独裁”;在第一次宪政运动中,民主党派提出“期成会修正案”,突出“人民有权”“权能分治”的民主精神;民主党派发起的第二次宪政运动迫使蒋介石应允抗战结束后实行宪政;在宪政运动高潮中,各民主党派提出了“以民主方式改组国民政府,组织抗日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与共产党互相呼应;民盟主席黄炎培和毛泽东的窑洞对的共同理念是“以民主摆脱历史周期律”;邓演达、李公朴、闻一多等早期民主党派仁人志士们为追求民主反对独裁而不畏强暴甘洒热血;在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多党合作遭受劫难的时期,程潜、廖运泽、周培源、黄万里、梁漱溟等民主党派前辈不顾个人安危,坚持真理,斗争不息,这是参政党的政党意识中深厚的民主元素浸染的结果。

进入新世纪新时期,参政党的社会基础也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民主党派已从阶级联盟变成政治联盟。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体现为一个参加,三个参与,民主监督”。在协商型政党政治制度框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着全新的内涵,参政党的参政行为模式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演变,但是,在“民主”被公认为普世价值观的当代中国,参政党探寻真理、追求民主的政党意识绝不能消亡。参政党要在宪政视域下的参政议政,要在执政党的领导下,发展和改良协商型政党政治制度和协商型民主,要稳妥地、不失时机地为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作出贡献。假如放弃了“探寻真理、追求民主”的理念和理想,参政党就等于断掉了脊梁。

2和而不同”的党际关系理念

维护和发展参政党与执政党之间的“和而不同”的党际关系的理念,参政党的政党文化中具有个性意义的理念。“和而不同”是党际和谐的最高境界,要承认矛盾和尊重差异,正确认识和处理矛盾差异,而达到双方和谐共处的目的。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有共同理想、共同利益,也存在着政党的性质纲领、政党社会基础的差异,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地位和作用方面更是存在着差异。党际和谐的精神实质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双方在共同政治目标指引下发挥不同的作用。参政党既要坚持接受共产党领导,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显示自己的形象。如果只片面强调“与党委和政府保持一致”,使民主党派和共产党具备一样的面孔,讲一样的话,言必称“坚决拥护,完全赞同”,那么执政党就听不到不同的声音,参政党就会沦为“政治花瓶”而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因此,参政党在其政党意识中应当彰显“和而不同”的党际关系理念

3、“利益表达与代言”的理念

“利益表达与代言”的理念是形成参政党的政党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关键因素。在现代社会中,不同的利益集团从利益博弈到利益平衡和谐,形成了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现代政党制度中存在着利益驱动机制,而执政党和各个参政党却又代表着社会的不同利益集团。参政党在其政党意识中的要确立“利益表达与代言”的理念。要为各参政党所代表的社会界别或社会阶层表达拥有某种利益的正当愿望,当他们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整体利益遭受损害时,要为其表达利益诉求,争取正当的权益。这是参政党份内之事,如果参政党完全不顾及自己所代表的社会界别或社会阶层的合理权益,就必然脱离民众,动摇其界别基础,其社会影响就会逐渐消亡。“利益表达与代言”应该成为参政党的政党意识中天经地义的固有理念和重要职责,参政党应该以坚定不移的政党意志确立其代言机制。

4、创新的“士文化”理念

创新的“士文化”理念是参政党的政党意识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复合元素。中国古代的一般是指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读书人,士人当了官就是“入仕”。“士文化”是指体现士人阶层价值观和思想感情的元素的总和。士文化的内涵包罗万象,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成分,它们大多是在丰富的警世哲语和至理真言中得以表现,例如:“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者”“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士可杀,不可辱——体现了关于气节的观念;士志于道舍身取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体现了关于道义的观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体现了关于理想的观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士以天下为已任“以身许国,毁家纾难”——关于了关于责任的观念;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众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政有缺失,直言无讳——体现了诤谏精神……等等,优秀士文化元素的实质是古代的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

笔者认为,士文化的诸元素中有许多值得借鉴、可以吸收到参政党的政党意识中、具有创新意义的元素。士相当于现代被人称为社会的良心的知识分子;在现代中国,各界别知识分子都相当于的阶层。参政党成员多数是高学历的专业型人才;但如果他们只满足于做专业型知识分子,那么他就丧失了作为参政党成员应该具有的公共性社会身份,丧失了士文化中最优秀的品质——社会良知。参政党可以在士志于道士以天下为已任等传统士文化元素中注入现代意义,构建和丰富自己的政党意识,引导其成员从专业视野出发去关注公众层面的社会事务,为公众利益鼓与呼,成为当代之“士”和“社会的良心”。参政党历史上就不乏像黄万里、梁漱溟等铁肩担道义的“谔谔之士”;士文化中政有缺失,直言无讳的诤谏精神的现代意义在于坚持真理、追求民主,这正是参政党政党意识中的核心价值观;在其精神指导下,参政党应大力培育本党派敢于和善于秉笔直书、建言立论的“公共知识分子”,造就一批政治素质高、政治经验丰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强、社会嗅觉敏锐、人文情怀深厚、学识渊博的社会活动家——具有现代意义的“诤谏死谏之士”。当代中国风日下,不少知识分子毫无愧色地进入腐败王国,“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等关于气节观念的士文化名言则可以被演绎成规劝廉政的现代启示录;参政党要彰显这些具有现代意义的士文化元素,使其成为自己政党意识的组成部分。

五、参政党的政党文化构建的路径选择

参政党的参政党文化已经有了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但是,还不能说在现实的参政党建设中已经形成和确立了其政党文化体系。笔者对如何具体构建参政党的政党文化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认为应当选择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路径,并且要消除帮会文化残余因素的影响

1、搭建社会化的展示平台

参政党的政党文化要向全社会展示,那就必须搭建一个社会化的展示平台。参政党的政党文化建设并非只是参政党内部事务,它与统一战线事业、中共执政地位密切相关。然而,参政党的政党文化建设缺少相应的展示平台,其讯息只局限在各参政党自己主办的报刊和网站上,主流媒体只是在每年“两会”召开期间偶尔报道。参政党即使是在参政议政方面成就巨大,民众大多不会知道这是某一参政党的所为。按规定,关于人大的报道不能用某党派的名义;而关于政协的报道,主流媒体却又有意无意地忽略和冷落了党派;即使是《政协委员》这样的专门报道政协的电视新闻栏目,也不会突出某政协委员属于某个参政党,更不会宣传某一个参政党;即使像王则楚、孟浩这样著名的“政协明星”,主流媒体也只是介绍他们是王则楚委员、孟浩委员,民众根本不知道王则楚是民盟盟员、孟浩是九三学社社员。参政党的政党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甚至从公众视野中消失的危险,诸如“民进是阿扁的党”“民革是国民党”之类的政治笑话屡见不鲜。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参政党是被动的,即使有轰动性的参政党文化建设的信息,也无法在主流媒体的平台上作常态性的表现;而执政党则起着关键作用,执政党有必要放宽意识形态方面的限制,放手让参政党搭建自己政党文化的社会化展示平台,将其优秀成果推向社会,为民众所知晓和认同。

2、走个性化的发展路径

参政党的政党文化要向全社会展示,就必须走个性化的发展道路,独立地发展具体的各个党派的政党文化。目前必须消除各参政党的政党文化呈现的“双重同质化”的倾向:

其一,消除某些文化元素与执政党同质化的倾向。

尽管执政党和参政党的政党文化指导思想同是马克思主义,但是,如何阐释其指导思想,参政党应该体现自己的文化特色;不能执政党热衷什么话题,参政党也热衷什么话题;不能执政党提倡唱红,八个参政党就齐齐唱红;不能用执政党的政党文化话语取代参政党的政党文化话语。要消除某些文化元素与执政党同质化的倾向,否则参政党的政党文化特色就会褪色。

其二,消除各参政党的政党文化之间同质化倾向。

我国八个民主党派分别代表不同阶层和社会群体,但由于各参政党之间在党纲党章、政治主张、组织机构、运作方式、基本职能等方面都比较相近,导致它们在政党文化建设方面呈现同质化的倾向。各参政党所代表的社会阶层在历史上长期形成的群体特征被模糊化,各参政党的个性特点正在淡化,一般民众甚至连党派成员都分不清民进、民盟、民革、民建,只知道是民主党派,政党形象风格渐趋雷同。笔者认为,起码可以从五个方面消除各参政党的政党文化之间同质化倾向:

1)进行党纲建设,形成特色。各民主党派在成立之初的纲领基本上能体现各自的特色,如九三学社“民主与科学”的特色、民建的“实业救国”的特色等等;党纲要有特色,否则就表明政党的经验信念、表征符号和行为作风不明晰;因此,参政党的政党文化建设要走个性化的发展路径,就要进行党的纲领建设,适时修改党纲,形成特色。

(2)设计党徽党旗。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锤头组成的金黄色图案,党旗为缀有党徽图案的红旗,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然而,参政党中却没有一个党派有自己的党徽党旗。既然八个民主党派都是合法政党,执政党就应该允许它们设计个性化的党徽党旗。党徽党旗绝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它是体现各参政党政治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最重要的象征符号体系,是各参政党形象文化最生动直观的体现。

3深化参政党党史教育。各参政党党史是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政党文化资源,必须充分利用这个资源,要挖掘参政党历史上的典型题材,整理各个时期政党领袖和代表人物事迹,系统编写参政党党史,建立“参政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参政党成员深刻了解各民主党派的历史与现状,并以此辐射影响全社会。

4)宣传参政党代表人物。政党形象是参政党的本质体现,在构成政党形象的诸文化因素中,较为直观可感的因素是参政党现实中的代表性人物。民众和党派成员可以通过这些具有人格魅力的人物认识各参政党。适度宣传这些人物,可以彰显各参政党的政党形象文化的特色。

5)营造各自的参政议领域。参政党参政议政的现实运行模式可以归纳为谏言献策模式,在谏言献策模式的引领之下,各参政党要根据自身的界别特征营造好具有一定经验积淀的、熟悉的参政议政领域,在参政议政领域形成自己的政党文化特色。

3、消除帮会文化残余因素的影响

帮会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帮主专制、人身依附、权力等级、事务隐秘、崇尚暴力、神秘迷信……等等。帮会文化与政党文化格格不入水火不容。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政党文化都是优秀的,然而,从历史和现实的视野看,都会受到帮会文化残余因素的一些影响;历史上的党内宗派、领袖专制、一言堂、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帝王思想……等等,从中可以找到帮会文化残余因素影响的一些痕迹。笔者认为现实中民主党派也还存在帮会文化残余因素的影响:某些参政党地方组织的主要领导权力过分集中,一言九鼎听不进异议他们违反民主集中制,实行“威权式”领导而无法制约;他们行事诡秘,依靠其亲信掌握干部的任免奖惩大权,任人唯亲,顺者昌逆者亡,党派成为其“家天下”;常委会在其掌控下成为摆设和花瓶,换届选举中他们许愿封官,代表大会成为投票机器……。“民主党派不民主!”的说法已成为党派成员反映最强烈的意见之一。要彻底消除帮会文化残余因素的影响,最有效的路径是构建和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依法依章建立各级纪律监督委员会,形成对主要领导干部的内部监督力量。

结语

参政党的政党文化具有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具有塑造熏陶党员、培养造就党派政治精英、构建政党形象、保证政党行为的延续性……等功能;政党文化是参政党的灵魂,加强参政党的政党文化建设意义重大;在优秀的政党文化氛围的浸淫熏陶影响下,民主党派的优良传统才能得以薪火相传。

笔者对民主党派的政治生活长期的经历观察、了解体验、感悟反映,自诩都是真实的、真诚的;而本文的论述却恐怕难免有理想化的倾向,在严峻的现实面前难以实现;然而,没有理想就没有目标,笔者坚信本文张扬的理念和目标终究会实现。

参考文献

[1]赵理富.政党文化探析.[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5)23-25

[2]肖铁肩,余国华,张道平.政党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思考.[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805-806

(编者注:谢炜如,男,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民进会员。)

Copyright · 2004 中国民主促进会广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Allright Reserved
由南方科能 设计开发及技术支持 联系电话38468062
粤ICP备180865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