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民进简介 新闻广角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理论研讨 基层动态 大事纪要 文化广场 会员风采 视频中心 下载专区
 
当前页面:首页  > 会员风采
叶献民:路漫漫兮 上下求索
  来源:穗进宣 发布时间:2011-07-21

在我的印象中,叶献民是那种踏踏实实从不喜欢炫耀自已的人,即使他有值得炫耀的经历,也有值得炫耀的头衔:1988年首届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广州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水彩画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政协委员。他没有因为头上的光环而陶醉,他只有一个信念:实实在在地画自己的画,走自己的路。

一、成长之路

叶献民出生于大跃进年代,小学二年级就遇上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学生也是这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农、学工、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的声浪中读完了中学,1975年就到了四会农村插队落户,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了。

书没读成,叶献民却迷上了画画。从小学开始,叶献民就有了画画的兴趣。为了让子成材,父亲为他请来了美术老师,每星期上一次课,还规定要交作业。开始,叶献民只是应付着画,有时还借着写生为名带着画具到天台放风筝。但画画毕竟是献民所爱,所以渐渐就自觉了。到了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叶献民画画的兴趣就更浓了,画技也有了一定的进步。画兴来了,就在上课时画老师的姿态,在同学中传看,引起哄堂大笑。老师知道叶献民喜欢画画,就推荐他参加学校墙报组,使他有了施展的机会。由于经常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许,心中自然就有了一点飘飘然的感觉。可是有一件事是令他感触很深的,对他日后走上艺术之路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有一次他路过烈士陵园门口,望见对面有幅大型的宣传画,画得很有气势,顿时觉得自己的画就根本不能算画了。于是他参加了青年文化宫美术创作班的学习,一有空就到公园或郊外去写生,甚至骑着单车到佛山、南海等地去写生。有一次他经过海珠桥,觉得海珠桥十分宏伟,就像一道飞越天堑的彩虹,于是就想把海珠桥的雄姿画下来。画得正入迷,忽然被守桥的解放军喝住,带到办公室去问话。那个时候正是狠抓阶级斗争的非常时期,每一件事情都会与阶级斗争联系起来,因此叶献民被怀疑是来画图炸桥的。后经叶献民拿出青年宫美术班的学员证再三解释,才勉强得以脱身,但画却被没收撕碎了,令叶献民伤心不已。

高中毕业后,叶献民也和其他知识青年一样,唱着“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歌曲,上山下乡到了四会农村。在那“广阔天地”里,叶献民要干的是下水田插秧、收割等农活,夜已继日,从早上7点干到晚上12点。一天下来,叶献民早已腰酸背痛,但心里还是惦记着画画。那个时候除了劳动,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抓阶级斗争,公社知道叶献民能画,就经常抽他去画阶级斗争的展览图片和宣传漫画。对于叶献民来说,能有机会画画就是万幸,那管他画什么?由于叶献民工作表现好,也或许是因为叶献民对画画的锲而不舍和刻意追求令人感动。队长破例批准叶献民每周有一天的画画时间,这对叶献民来说真是莫大的欣喜。三年的农村生活不算太长,对叶献民来说或许也算不上刻骨铭心,但那一段经历对叶献民的画路取向也是起到一定作用的,直至今日,农村题材在叶献民的画中都占有相当的份量。

机遇有时并不一定眷恋每一个刻意追求者,但“有志者事竟成”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叶献民1978年招工回城到交易会当汽车司机,一干就是十四年。汽车司机与画画是完全沾不上边的职业,有些人或许会因此放弃自己的追求,平平淡淡地度过此生。但叶献民没有放弃,他依旧是那么执着。在交易会当汽车司机,上班时间还算正常,除春秋两季交易会外,其他时间还相对比较清闲。叶献民每天早上5时半就到流花公园写生,745分上班,中午休息也画,下班就画到天黑才回家。每当同事们聚在一起聊天、打牌的时候,叶献民就望着外面的世界,任凭记忆的思绪潮涌,画的构思就会涌上心头。这样年复一年,终于在1983年迎来了他经过辛勤耕耘后的第一次收获,他的水彩画《人康物阜》入选广东省美术作品展并获得一等奖。

二、走进艺术殿堂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是古人的治学之道,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迪,成功与失败不过相差一线,其中真谛,又有几个局外人能够知晓?在艰难的环境中经过不懈努力而取得成功,又岂是单纯的“观”与“取”、“积”与“发”可比呢?这正是叶献民的堪赞之处,而获奖的水彩画《人康物阜》只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人康物阜》继在省展中获得一等奖后,1984年又在全国美展中获得优秀奖。《人康物阜》的成功之处,在于并不拘泥于水彩画的小品式情趣,而反映一种深沉、壮观的场面:喧哗熙攘的渔港集市,人潮如织,神态各异,充满着喜气洋洋的欢乐气氛,一派繁荣的景象。画中雕刻的人物,形象丰富,是一种深沉精刻的人物群体形象。而获1984年广州市美展金奖的油画《船歌》所勾画的则又是现实生活中的另一幅风情画:世世代代,风风雨雨,生生息息,船是渔民最亲密的伙伴。一艘搁岸的小舢板,年青的渔民弹着他心爱的吉他,大伙在悠洋的乐韵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孩子已进入了梦乡……

《人康物阜》、《船歌》一炮打响,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叶献民的作品不断问世,他亦因此获得不少荣誉。他先后被吸收为水彩画协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5年他被评为“广州市优秀业余作者”;1986年在广东省美协主办的新人新作系列星河展中,他展出了个人的第一个展览。开幕那天,献民的老师、同学,亲人、画友都来祝贺,对他的作品交口称赞。但凝聚在作品背后的甘苦,只有叶献民自己能够体会。之后,1987年叶献民的个展又应邀赴新加坡展出。后来还到美国、马来西亚、台湾等地展出。在国内的各类展览中,叶献民的作品也屡有入选和获奖。1989年,叶献民被评为"1988年首届广州十大杰出青年”。荣誉不断向叶献民飞来,在荣誉面前,叶献民没有迷失自我。他觉得,荣誉不过是对自己的鼓励和鞭策,学海无涯,只有不断创造,才能在艺海中驾驭轻舟自由地遨翔。是的,没有创造就没有生命力;是千里马,就决不会永远束缚于马厩之中,时机一到,自有奋蹄的机会。叶献民这匹千里马,终于被伯乐相中,1992年,他被广州画院吸收为专业画家。环境的变化,对叶献民的艺术创作真是如虎添翼。凭自己的努力。他终于走进了艺术的伊甸园。

叶献民是个写实画家,但他并不羁绊于生活的照录,而是将生活和灵感理智地融合在一起,再用画笔表现出来。献民说:“我的性格好象已决定我在绘画方面是个‘现实型’的画家。”他十分赞赏我国著名雕塑家梁明诚的话:“离开民族审美的土壤,花是开不出来的。现代审美与民族审美犹如空气与土壤,缺一不可。”“艺术家的各种素质的总和决定了自己作品的面貌。”因此叶献民的创作题材大都来源于生活,渔港、山村、少数民族地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的作品,无论是油画还是水彩画,都体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虔诚。如他的作品《山村系列》、《大海组画》、《渔村系列》等等,山姑的纯朴、浪花的闪耀、渔歌的回响,通过画家的画笔再现,充满了民俗的气息,又注入了画家的灵性。

或许是叶献民性格中的冷静和深沉,他没有将整个世界都描绘得色彩斑斓,他跳出油画敷色的桎梏,喜欢用单色去塑造物象丰富的质感,在深沉和凝重中表现出作品内涵,于是有了一批名为《灰色系列》的油画作品。画家通过灰色这一富于限定性也最为丰富的色域建构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活景观,以独特的方式更新对外在世界的感觉。他的作品具有极强的造型能力,如《爷孙乐》、《凉山之鹰》、《哺》等等,人物的肌理、神态、举手投足,在画家的作品中都充分显示了其表现力。而《农家》、《故土》、《好乡月》等等,表现出来的则是画家对返朴归真的乡土之情的一片眷恋。

叶献民认为:“就绘画而言,并无固定章法。”因此献民的画绝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而喜欢去独辟蹊径。无论是油画创作还是水彩画创作,在献民的作品中都体现出这个特点。许多人认为,水彩画并不适合表现大题材。《人康物阜》的成功,可以说是给水彩画注入了新的理念。如何吸收诸画种之长而运用到水彩技法表现上,叶献民一直都在思考、探索和实践。他说:“我不善长幻想,却又忙于实践,这使我一直在绘画创作方面精神充沛,乐而忘返。”叶献民充分利用水彩画的特性。在技法运用上挥洒自如,或沉实、厚重,或轻快、洒脱,或灵动、流畅,水彩画的意韵,在他的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情趣盎然。水彩画《瑶山娃》就是叶献民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叶献民曾多次深入到广东粤北瑶寨老排体验生活,通过与瑶胞的接触,叶献民熟悉了他们的生活,也了解了他们的思想,为他们的勤劳和质朴而深深感动。这些瑶胞仍然保留着他们特有的民族风俗和习惯,虽然生活艰苦,但对前景充满希望。《瑶山娃》所表现出来的,不正是瑶山人的希望么?孩子幼稚的脸、希冀的眼神,是对充满阳光的外面世界的一种渴望。漆黑的大门构成凝重的背景,使阳光下的孩子蓦然跳脱出来,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幅作品获得了1998年全国美展的金奖。

“学无止境”,这是叶献民的座右铭。没有充足的空气、阳光、水分和养分,孕育不出壮硕的果实。而对于画画而言,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作前提,技巧的运用就会大打折扣。对于这一点,叶献民是清楚的。为了提高自己的绘画理论水平,不断完善自己的绘画技巧,叶献民曾在工作之余到华南文艺大学绘画系进行学习,后来又到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进修。在美院进修期间,他详细研究了欧洲古典油画的技法,并将这些技法融洽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去,使自己的创作技巧又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这样看来,《瑶山娃》的获奖也就并不偶然了。

三、再上新台阶

叶献民为人豁达豪爽而又谦和诚信,所以甚得人缘。凭着他对艺术的执着,他的画艺突飞猛进,而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了。荣誉、地位接踵而来,而叶献民对这一切只是淡然处之。他说:“社会给我荣誉,意味着我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用更出色的工作来回报社会。”的的确确,叶献民是这样做的,他没有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望。

1995年,叶献民被画院任命为展览部主任,肩上压了担子,他又多了一份责任。恰巧,番禺包装装璜印刷公司的老板正想为叶献民出本个人画册。献民想:作为展览部主任,应该为画家们办点实事。于是就和公司老板商量:个人画册可以不出,最好为我们画院的画家出本作品系列。在诚意面前,老板终于为叶献民的广阔胸襟所感动,于是一拍即合。投资40多万元的大型画册《广州画院画家作品系列》就这样出版了,并且没有花公家的一分钱。这件事,在某些人看来,或许只是微不足道的,很多人都可以办到。但我觉得:事情的关键并不在乎事件本身的大与小,而在于是否有人去想、去做。这应该也算是一种境界吧!

叶献民说:“画院要有凝聚力,要出作品、出人才,就要有人出来为集体做事。”这话说起来不难,但要做起来特别是要做好确实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而对于并不喜欢花时间去交际的叶献民来说,也是对自我的一种挑战。

在担任展览部主任之后,1996年,叶献民又被任命为院长助理,1997年更被推上了广州画院副院长的位置。这期间,他策划过“广州画院油画家画展”,筹划出版了《油画家油画作品》挂历,为画家们办了不少实事。在1996年“广州画院画展”赴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期间,他更是做了大量的工作,从收集作品到运输、布馆,无不亲力亲为。这次广州画院赴京展取得极大的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外界认为广东的艺术沾上铜臭味,艺术已经走样的看法。看了广州画院的画展,很多内地的艺术家和评论家都有为之一振的感觉。他们为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画家们的成果感到惊讶,也为他们的艺术而由衷地赞叹。而叶献民作为这次画展的组织者之一,应该是功不可没的。

作为广州市委宣传部选定的“跨世纪人才培养对象”,叶献民是实到名归的。由于叶献民的艺术成就和工作成绩突出,1997年他又被推荐为广东省政协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如何抓住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向政府提出积极的意见和建议,他又多了一份义务和责任。叶献民觉得,市民百姓处于社会的最普通的阶层,对社会的基本情况最了解又最熟悉,反映的情况也会最直接。而政府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和建议中获得的信息毕竟还是有限的,所以他向省政协提交了《建议开设全民参政议政信箱》的提案。叶献民又认为,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而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此而产生的下岗人员问题也亟待解决,如能在广州市各区辟出一块临时的地方作为跳蚤市场,就可以解决部分下岗人员的出路问题,同时,跳蚤市场还可以作为一种旅游文化的景观。所以,他以构思了《在广州市开设跳蚤市场》的提案。1998年底,在省政协的组织下,叶献民视察了粤北的水利建设和旅游开发情况。粤北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山青、水秀、石奇,民俗风情浓郁,人文景观也颇具特色。作为艺术家,在叶献民的眼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能触发他的灵感,他为天公造物的鬼斧神工而感慨,也为无知者不伦不类的修建深感遗憾。他呼吁,对旅游景观的维修,特别是对古建筑的修缮,千万不能毁坏其原貌,同时还要注意周围环境的协调,必要时可请有关专家来进行指导。

叶献民说:“作为政协委员,我只是一员新兵,但我会尽自己的努力去工作,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大家对我的厚望。”

这就是叶献民,朴实无华,不善辞令,但热爱生活,热爱事业,充满爱心,更不忘自己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Copyright · 2004 中国民主促进会广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Allright Reserved
由南方科能 设计开发及技术支持 联系电话38468062
粤ICP备180865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