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民进简介 新闻广角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理论研讨 基层动态 大事纪要 文化广场 会员风采 视频中心 下载专区
 
当前页面:首页  > 理论研讨  > 学习研究
积累厚实的文化底蕴(周莲清)
  来源:民进广州市委组宣处 发布时间:2011-07-2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叫周莲清,广东省小学特级教师,广东省首批基础教育系统“名教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24年来,在国家、省、市各级报刊上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两篇获全国一等奖,两篇获全国二等奖,一篇获全国三等奖,8篇获市一等奖。三次参加市语文优质课大赛,两次获一等奖,一次获二等奖。辅导学生在市、省、全国作文竞赛中获一等奖13人次,学生习作在《小学生优秀作文》等刊物上发表近40篇。先后参与或主持开展课题研究有四个:“全国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国家级)、“课堂中信息化教学实践模式”(省级)、“生本教育下的学科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研究”(省级)、“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省级)。19999月被评为“江门市直优秀教师”,20009月被评为“江门市直普教系统优秀班主任”,20016月被评为“江门市普教系统十大优秀青年教研能手”,20019月被评为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200212月被评为广东省小学特级教师,20036月当选为江门市第十届政协委员,20068月当选为民进江门市市委委员,20068月被评为广东省首批基础教育系统“名教师”。

读师范的时候,我的老师曾激励我们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特级教师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当时,我深深地记住了这句话,并把它作为人生的追求,如今,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很高兴也很幸福,但同时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感慨良多,在这里只谈两点:

一、虚心好学,博采众长,与学习为伴,积累厚实的文化底蕴

教育是一门融知识与艺术于一体的学问。每一位成功的教师,其文化素养、知识结构和教学风格无一不具有明显的优势和鲜明的特色。我的师傅——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常说:“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应该是半个作家,半个评论家,半个编辑,半个演员,半个书法家,半个播音员,半个心理学家,半个画家……总之,是个杂家。”是的,语老师只有不断学习,广泛涉猎,才能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才能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纵横捭阖,灵动洒脱,才会把课上得似行云流水、丝丝入扣,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大家都知道:斯霞、李吉林的课能让人如醉如痴,贾志敏、支玉恒的课让人拍案叫绝,窦桂梅、王崧舟的课让人情绪高昂、叹为观止。我们在折服名教师们那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引人入胜的情境渲染、令人赞叹的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他们的文化底蕴是那么的丰厚!难怪有人请教王崧舟是怎样练就这么一身真功夫时,他一语道破天机:他得益于多读书,他的家庭藏书量在浙江省个人藏书排行榜中位居第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教书二十年了,从未放松过学习,每天看书学习两个钟头,是我的最低底线。读中外名著,可以开拓文学艺术鉴赏的视野;读苏霍姆林斯基,可以感到教育充满着无穷的乐趣;读于漪、霍懋珍,可以被爱的力量所感染;读于永正、靳家彦,可以被教学的艺术所陶醉;读历史,可以让目光深邃;读科学,可以增添智慧;读唐诗宋词,可以使人儒雅、骨格清奇;读教育教学报刊杂志,可以让人与时俱进,追赶时代,超越自己;读生活、读人生,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总之,在我看来读书是一种快乐:在和煦的散文中感受温馨,在热辣的杂文中感受睿智,于爽朗的诗歌中体验浪漫,于善变的戏剧中感悟丰富。读书能积累厚实的文化底蕴,对教学大有裨益!

二、乐于教改,勤于科研,以学生为本,努力构建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

被誉为“恢复语言活力和复苏灵魂的诗人”荷尔德林说过:“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同在,人便会欣喜地用神性来度测自身。神莫测而不可知?神湛若青天?我宁可信奉后者。神本是人之尺规。劬劳功烈,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人们向往生活充满着诗意,学生同样向往着充满诗意的课堂。诗意是“浪漫与才情”、“美妙与温馨”的代名词,给人以美感的意境。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有如一首灵动的诗,语文教师就是那位高情远韵、神采飘逸的诗人,以自己横溢的才华和高超的技艺酝酿歌吟、摇荡心旌,引领学生一起徜徉着精神的殿堂留连忘返,以博闻强记、明辨深思的功力使学生思维蕴秀、口齿噙香。课堂上时时闪现对事物的真知灼见,常常流露出对世事的洞悉睿智,展现出生活的诗性灵光。师生如坐春风,如享秋月,受到心灵的美化,人性的启迪,真情的沐浴,从而产生心与心的碰撞、爱与爱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共同建构出阳光明媚、生机勃勃、诗意盎然的课堂。“胸有万汇任吞吐、腹含诗书气自华。”这饱含才情的浪漫是语文教师特有的气质。如何去构建充满诗意的课堂呢?这是我在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经常思考的问题,也是我语文教学追求的境界。

诗意语文,就是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的精神家园,是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诗意语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走进积淀着五千年民族精魂的中华文化,让他们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语文是民族文化的根,可以这样说,我们的每一个汉字、每一个词语,无不深深地烙着民族文化的印记,无不流淌着民族精神的热血。诗意语文,就是要让这种传承了数千年历史的民族优秀文化得以继续传承、继续发扬。

《泊船瓜州》是千古佳作,其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又是千古绝句。众所周知,“绿”字是王安石经过精心筛选的。作者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字,最终却锁定“绿”字。那么,“绿”字妙在哪里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案例略)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诗意的语文,是脑力激荡的语文,是心灵对话的语文,是生命提升的语文。

我多次在学校、市内进行试验课的教学,获得听课领导老师们的好评。多次代表学校向省电教馆、肇庆市、珠海市等地领导和同行上汇报交流课。“一读二思三画四说”四步阅读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无止境,教学相长。20023月至今,积极参加广东省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高级研修班培训学习。2002年我拜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为师,在名师的指点和教导下,我学有长进。在博采众长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得到了学校领导老师们、市小学语文界的同行们、市教研室等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我及时总结经验,所写教改经验论文《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引导学生作文入门》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98年第3期上,《应用网络系统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发表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电化教育办公室和中央电化教育馆联合主办的《中国电化教育》(中国教育类核心期刊)99年第11期上,《让情感渗透阅读教学,陶冶学生的情操》发表在《中国电化教育》2000年第1期上。《“减负”实验所产生的教学效应》等8篇文章先后发表在中央教科所教学研究中心报刊《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上。《发展想象力培养看图说话的能力》发表在省小语学会会刊《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上。

我除了认真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之外,还承担了“全国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和“生本教育下的学科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研究”等四项课题试验研究。试验中,我积极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去探究和构建教育的新模式。199712月,我获得了’97全国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由原国家教委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和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全国小学语文“四结合”试验研究项目总课题组联合颁发的,全国只有六个一等奖)。

之后,我又全心投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的课题研究之中,我多次做过专题调查,通过大量数据分析,结合试验班的情况,先后写成了《江门市范罗冈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的现状分析及“减负”措施》《“减负”得法一定能增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等研究报告,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贯彻与实施。

接着,我又积极主持开展“生本教育下的学科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研究”和“课堂中信息化教学实践模式”的研究与实验。认真学习和新时代社会与教育发展要求相适应并体现素质教育本质特点和规律的生本教育理论,逐步探索建立具有实用价值的生本教育操作模式。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资源(CAI课件、网络资源,网站)开发,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革新,以及综合学习活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等途径,改革小学的教学与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实现信息条件下教学最优化,促进有差异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高质量地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综合能力。我们学校从2002年开始参加生本教育实验的,重点从语文、数学两个学科入手,选取6个实验班为“点”,将生本教育理念全方位地运用到全校各个班级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产生了“积极、欢乐、高质、高效”的效应,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主动建构的能力,多视角地展开了教育信息化理论基础探讨和实践模式的研究。每个学期我们都举行“生本教育实验班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向家长开放教育的空间,欢迎家长走进课堂,走到孩子身边,走向教育深处。家长们对该实验非常满意,社会反响良好,《江门日报》曾多次作过专题报道。

如今,我作为人才引进来到了广州,在越秀区教育发展中心工作,我将一如既往地学习和工作,以适应新的工作需要。

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教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必然少不了这三番体味,在此,让我借屈原名句以自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源自2008910“名师教育座谈会”上的发言。)

Copyright · 2004 中国民主促进会广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Allright Reserved
由南方科能 设计开发及技术支持 联系电话38468062
粤ICP备180865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