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很难用几个方面来包含它或完全的概括它,政党的素质也是如此,政党素质是一个集体素质的问题,由不同的个体的聚合的集合体的素质必然体现为一种综合性的因素, 当然也可以简单的从政党的内在素质和政党的外部素质两个层面进行考察,根据中国民主党派的工作实践,从党员素质、机关素质、班子素质三个方面去考量一个参政党的综合素质可能更合适一些。
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赋予了中国的民主党派(参政党)特殊性。因此参政党的高素质的构成和表现形式也具有特殊性。“在我国政党制度的研究中,执政党的著述比较多,民主党派的著述相对较少;在民主党派的著述中,又以研究民主党派的历史、人物、与中共合作的优良传统的比较多,而从我国的国体、政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研究民主党派的地位、功能、作用、自身建设的相对较少。” 那么高素质的参政党是怎样的?参政党的高素质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是新时期统战理论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对于民主党派统战理论研究人员来说更是一种必须担负的责任。
政党的高素质素质从根本上由其党员的素质体现出来。特别是在日常政治、集会、文化、教育等社会活动中, 政党党员的素质时刻都是一个政党素质重要体现和载体。群众往往是通过看自己身边某个政党的党员的素质来了解这个政党的。所以说参政党党员素质对于一个参政党素质来说是基础性的。
从参政党的支部到总支、市委、省委、中央作为个体的党员表现出来的个人综合素质,尤其是在各级政治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是构成参政党素质的聚光镜,其发挥出来的社会影响力由下至上呈现递增放大的态势。(高级别会议的社会关注程度更高)
从实际情况分析,参政党各级班子成员,同时也作为个体的会员,其素质对外界评价政党素质起了关键的作用。所以参政党的素质建设必须从各级领导班子素质抓起, 这不仅仅是因为班子成员的素质有带头、示范作用,而且他们比普通的参政党成员往往有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将个人综合素质作为政党总体素质集中体现出来。而这种个人外显综合素质的核心应该是正确的参政意识和突出的参政能力。在参政党的基层工作实践中,“第一人效应” 已经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参政党的素质集中体现在各级参政党班子综合素质,各级参政党的机关综合素质和各级基层组织的综合素质。具体外显在自身建设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社会服务水平这三个方面。
根据中国各参政党的党纲,不难看出各参政的党的总目标即“努力把本党建设成为始终与共产党亲密合作,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素质的参政党”。 总结参政党探索各项具体建设目标所取得的成果,可以概括为:思想建设目标,思想上清醒坚定;组织建设目标,组织上充满活力;制度建设目标,运行上规范有序 。
要在现实的环境中,参政党的实践性工作中达到这样的目标,实现并保持这样的工作态势,并非易事。必须勇于面对和解决一些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
政治交接任务的完成还面临思想多元化和复杂国际政治环境的冲击。
经过1997年和2002年的两个阶段,各参政党的组织交接大多顺利完成,但顺利换届、组织交接,及并不意味着政治交接就成功了。参政党自己的总结报告和主流媒体的宣传,都不能成为政治交接成功最可靠的佐证。只有在时间和实践的考验过程中才能下这样的定论。
从各期新会员培训班的情况来看,90年代前后在新加入的成员中,呈现这样的特点:“年龄比较轻,文化水平高,专业知识强,社会阅历广,思想方式开放灵活,比较务实,敢于开拓创新,不愿拘泥于陈规旧习;具备许多新的思想观念:如求新务实、社会平等、公平竞争、自我实现、独立思考、民主法制等意识;但与老一辈相比,缺少与中共长期合作、患难与共的经历和体验,对多党合作的历史传统缺乏深刻认识,对新旧中国的鲜明对比缺乏切身感受,对基本国情缺乏深刻认识。对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认识不够。政治历练少,岗位锻炼少。” 因为教育成长环境不同,受各种思潮的影响,新会员思想多元化会长期存在。有不少会员对党派的任务、性质了解不清楚,对中国民主党派历史和统站知识的了解不深入,在处理和执政党关系的重要政治问题上显得不成熟。
新时期参政党内部成员对组织认同面临新的挑战。例如民进是不是“教师党”的争论。到会如到家与“党”要象党的认识落差。都反映了利益阶层形象模糊而引发部分会员对组织归属感的困惑。机关几乎每年都会收到会员维护个人权益需求的信件或信息,但是目前不可能都得到圆满的解决。这种维权需求与参政党目前的组织权力限制之间的落差会引发的会员对组织信任的质疑。宣传阵地和途径与执政党相比相对弱小的形象声音引发对荣誉感质疑。尤其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展的新会员中很多会员参政议政的政治抱负和目前参政议政政治平台之间的落差,提拔竞选优势期望与参政党组织支持力度之间的落差甚至能引起对参政党政治能力的质疑。
尽管历史上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相互合作,为中国的独立、和平与民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新中国建立后,在正式使用参政党这一名称前,民主党派就在事实上较为广泛地参加了国家政权,参与了国家事务。当前,参政党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方面也有成功的范例,但离高素质参政党还有相当的距离。距离感具体表现为上述的各种落差,而落差诱发了对内组织认同的危机。
参政党的组织纪律相对较“软散”,部分基层组织管理流于“粗放”。中国的历史文化的等级制度观念和组织管理理念可以说是精密、严格的,清末民初以来并很多政党先后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并不是所有的政党都有严格的纪律约束,但最终在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大作用的都逐步转变为纪律严明的政党。纪律和约束是目前参政党建设的一个软肋,直接影响了参政党的社会影响力和参政议政的质量。在中国当前的政治与经济环境下,一个没有纪律的民主党派是很难发挥有效参政作用,也就不能成为高素质的参政党。
当然在现实中,参政党面对这样的困境:“业余闹革命”。除了参政党有限的机关专职工作人员,大多数基层的成员有自己的工作和单位,只能在自己业余的时间里从事党派活动。但高素质的参政党,仍然要求必须有更加有效的约束机制来支撑要求越来越高的参政议政活动的现实。没有纪律和约束是不可能带出一支既能够进行参政议政“常规战”也能够应付参政议政“突击战”的参政队伍。
在整体上看,参政意识由上至下呈现递减状态,参政党各级组织的参政议政的动力机制急需完善。
参政党的中央、省一级组织由于,由于自身的社会地位较高、思想认识相对深入、社会影响力较大等原因,在参与政治协商,甚至是参与决策上能发挥比较大的大的作用,因此多数参政党活动积极,参政成效明显。但是在地市一级,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及市以下单位中,参政党成员的参政意识不强,存在着有效参政没有信心的情况。这种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参政的效果。尽管可以按时在各级两会提出提案和建议,但由于参政意识不强,有相当一部分缺乏科学的调查研究,甚至有短时间拼凑应付的现象。
关于参政党的动力机制有这样的观点“民主党派参政的动力机制由三个部分构成:有自身的利益诉求、能够代表和表达新兴阶层的利益、拥有合法参政的地位与责任。”“参政的动力机制则是客观存在的参政党的直接动力所在,是关乎参政党前途命运的一个基石。” 这样的表述反映了高层参政议政的动力机制和动力机制的重要性。
但高素质参政党的存在与发展应该是逐级均衡发展,有效参政议政,组织精细管理。通过挖掘会史、加强思想教育从内培养促进民主的崇高政治信仰,完善内部动力机制。对外重视政党公共关系工作,争取各级党委、统战部门和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完善参政议政反馈机制和奖励机制,精神和物质奖励并重,逐步建立完善的参政议政动力机制。
从89年14号文件到《中国政党制度白皮书》,这些年来不断有完善多党合作的纲领性指导性的文件出台,但多党合作的现状究竟如何呢?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对多党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的一篇文章中文章中指出:“目前多党合作现状与中发1989(14)号文件精神对照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在多党合作意识上,上层好于基层,主要领导好于一般领导。在党外人事安排上,政治安排多,实职安排少;上层安排多,基层安排少;副职安排多,正职安排少。在政治协商上,通报情况多,征求意见少。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上,议政多,参政少;肯定成绩多,批评少。多党合作各项制度从总体上说,还不够健全、不够规范、不够落实。”
这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我们建设高素质参政党面临的问题。尽管高素质参政党建设面临的问题在较大程度上与参政所面临的客观环境有关,比如统战意识的逐级递减,基层干部对参政议政的地位与重要性认识不够等等,但最终解决问题不能等、要、靠。高素质的参政党不应该放弃对参政权利的追求,还是要重点做好参政党自身的建设,这也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从根本上说,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水平还处于相对不发达的阶段,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性制约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局限性,使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远不能达到一种理想的程度,民主“飞跃”的期望与相对落后的现实之间的落差依然十分明显,参政党切实发挥有效的参政作用必然受到极大的局限性。成为高素质参政党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发展过程中还会长期存在的严峻问题,诸如内部认同危机、基层组织的弱化、成员的参政意识与能力、妥善处理与执政党的关系等等。但必须树立发展的信心,向建设高素质参政党的目标努力。
三十年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市场化、社会成员阶层化,社会利益多元化。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仍然客观存在利益上的分歧甚至冲突,作为当前政治舞台上的参政党的社会基础仍然存在。中国的参政党是参加政府、参与政权的执政党的友党,具有与执政党同等的法律地位,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法律基础也不断加强。随着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下阶段发展,参政党必将继续存在并且不断发展壮大,并发挥更大的政治作用。
具体到工作实践就是要紧紧抓好参政党工作实践中的三个重要方面,努力做到组织管理精细化、参政议政专业化、社会服务扩大化。做到内外协调、三方均衡、相互支持、凸显价值。【图一】这些涉及三个方面具体工作的研究不再展开了。
高素质的参政党应当具备相当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以及与其社会整合能力与民意表达能力相适应的各级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更加广泛地参与各级国家政权,在各级政治平台上更有效的参政议政。我们应该朝这各目标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