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民进简介 新闻广角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理论研讨 基层动态 大事纪要 文化广场 会员风采 视频中心 下载专区
 
当前页面:首页  > 理论研讨  > 统战理论
浅议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的新发展及其应有的特征
  来源:本单位 发布时间:2011-07-20

20067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胡锦涛同志在会上所作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了多党合作中的“政党关系”,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并把处理好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作为“统一战线需要全面把握和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之一。同时,将处理好“政党关系”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密切联系起来。“政党关系”论的提出,不仅体现了党对多党合作中把握和处理党际关系的认识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多党合作中党际关系的相关问题提供了政策和理论依据。新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格局中如何保持政党问牢固的、持续的、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围绕什么来推动这种关系,是我们为巩固多党合作制度而必须加以研究和思考的。

一、坚持十六字方针与发展十六字方针

多党合作架构中党际关系特指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间的关系。我们党对于多党合作中政党之问关系的界定和论述,最早由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正式概括为“八字方针”,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它突出了共存的关系和相处的目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基础上增加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表述,将这~关系表述发展为“十六字方针”,使政党关系的论述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十六字方针”中的“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八个字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彼此真减和相互考验的标准。198912月,由江泽民同志主持起草并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对于我国多党合作政治格局中政党关系的论述出现了“亲密友党”和“参政党”的表述,也即体现彼此间是亲密的友党关系。从此,相关政党关系方面的论述基本基于“十六字方针”及“亲密友党”和“参政党”的表述,且少有对我国政党关系内涵尤其是政党关系本质特征和特点的概括论述。但多党合作事业要发展,多党合作理论必须先发展,只有对“十六字方针”的根本要义进行升华,才能不断丰富多党合作理论,才能实现对“十六字方针”的继承和发展。

通过对多党合作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和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中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领导,突出的是领导与接受领导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确定的,也是共识,没有可变性和延伸性。所以“领导与被领导”在多党合作格局中是不可逆的,这一关系确定了各政党即不同政治主体在国家权力中的不同地位,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权中处于主位,各民主党派处于次位。尽管如此,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只说明它们在国家权力中的主次关系,依然不能全面表述多党合作中的党际关系的本质特征与特点。“参政党”是相对于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权中所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正如“执政党”的提法也是相对于它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来讲的,所以这种关系首先映衬的是不同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其次才是他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果说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下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的话,执政党与参政党又是什么关系,其特点又如何,必须要有科学的界定。无论是“领导与接受领导”的关系,还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都说明的是一个主次关系。以往我们党的文献中对于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关系的阐述基本上包含在“八字方针”或“十六字方针”中,或者直接表述为“亲密友党”,“诤友”等。这些表述的特点是直观、通俗,但对于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问关系的本质特征或特点缺乏高度概括和系统表述,其结果一是缺乏定义完整性,二是缺乏理论延伸性,三是不利于对外宣传。对于多党合作政治架构中党际关系本质特征和特点的表述及确定必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政党制度中不同政治主体之问作用于对方的政治功能及作用发挥的特点。(2)体现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内在本质要求。(3)体现十六字方针基本精神。

可以这样认为,十六字方针是探讨研究我国多党合作架构下党际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和起点,而其本身并非是对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关系特点及相互作用的终极概括。所以,通过高度概括其特点来完善对我国特色政党制度中党际关系的表述,是多党合作理论发展的需要。我们有必要对这一关系的特点从政治学和政党学的视角进行概括提炼。通过对我国多党合作构架下的政党关系本质以概括其特点的形式加以确定,作到对多党合作党际关系认识上的进一步提高,会对把握和处理我国特色政党制度下的社会主义政党关系起到积极作用。

胡锦涛同志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及《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的意见》,首次对如何认识和处理新时期“政党关系”进行了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是对我国政党关系问题认识上的新发展。首先,新的论述是对以“十六字方针”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内涵的又一次丰富,尤其是将和谐的内涵寓于认识和处理政党关系中,是对我国多党合作中新型政党关系的实质和特征表述上的一次突破,使执政党以和谐思想构建和谐政党关系有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其次,中央新的精神将政党关系作为我国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五大关系之首,第一,显示了多党合作制度建设和新时期多党合作事业的重要性。第二,对我们更进一步研究、探讨和处理好多党合作中的党际关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第三,提出了发展政党关系需重点把握的要点,明确要巩固和发展好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就必须把握和处理好与之密切相关的党际问的四个关系,即: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及促进与党派团结合作的关系;二是提高执政能力与发挥党派参政议政作用的关系;三是重视作好思想引导工作与接受党派民主监督的关系;四是党的建设与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关系。这些都为我们更进一步深人研究和探讨我国多党合作中党际关系的本质特征和特点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

二、我国多党合作架构下党际关系特征的新概括

世界上除一党制以外的一切政党制度国家,在本国内都有执政与非执政的若干政党存在。这些不同的政党形成不同的政治主体,是一个国家政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即党际关系一般由各不同政治主体围绕政权相互作用于对方的政治行为来体现。如果我们将西方国家政党之间关系的本质特点概括为“不定性”(unstable)竞争性”(competitivel)制衡性”(mutually restrictive),那么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中的党际关系的特点则集中表现为“稳定性”(stable)和谐性”(harmonious)促进性”(mutually promotin曲这三大特点上。因此我们可把坚持稳定性、增强和谐性、发挥促进性作为我们推动多党合作中政党关系健康发展的三原则,全面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问的以稳定性、和谐性和促进性为特点的友党关系。

1.稳定性特点及稳定型关系:一方面,长期共存的原则即体现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确定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的前提下实现和确保共存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这是多党合作关系维系的基础。党的领袖们对此有过经典的论述,如19574月,周恩来同志在浙江省委扩大会议上讲到,“党派的存在与否,不取决于任何政党或个人的主观愿望,而是由客观的发展历史所决定的”,“我们党的寿命有多长,民主党派的寿命就有多长,一直要存在到将来社会的发展不需要政党为止”,“有人认为只要有一个共产党,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是一个简单化的想法”。党的缔造者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高屋建瓴,充分肯定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的客观必然性。所以,长期共存不仅是多党合作制度存在的前提,而且也是合作关系保持稳定的前提。另一方面,稳定性还要求我们即使在长期共存的前提下,也要避免多党合作格局中政党关系的波动、波折,否则就会影响关系的稳定性。多党合作确保稳定有两个内在前提:一是执政党党内政治生活的稳定,二是参政党坚持接受执政党政治领导的政治方向永不动摇,两者缺一不可。这方面我们是有过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的。再一方面,稳定的多党合作关系是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阐明了衡量我国政党制度的五条标准,其中“能否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团结”一条,即涵盖了多党合作制度价值取舍中稳定的党际关系应遵循的标准。所以说“稳定性”是我国多党合作中党际关系的第一大特点,这一特点不仅构成了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稳定型的合作关系,而且这一特点也是我们需不断坚持且努力促其稳固的内在要求。

2.和谐性特点及和谐型关系:和谐性是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特点的核心,也是多党合作的必然要求。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这一理论是对我国政治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十六届六中全会又进一步做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决定,将处理好统一战线领域五大关系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多党合作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政治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所以实现政党之间关系最大的和谐是多党合作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我们的表述中有“友党”之称,“和”为“友”之先,只有和平、和谐才能成为友。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交友标准体现了相互的诚心、诚信,既是保持和谐关系的前提,也是和谐关系的本质要求,同时又是共同努力的目标。2002219,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并强调“这些都是有利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促进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和地方、各阶层之 间等方面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 要保障20067月,胡锦涛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保持和促进我国政党和 谐,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了执政党与参政党关系的和谐,而且和谐的执政党 与参政党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保障。

另一方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围绕“团结、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就是构建和谐政治关系的基础。团结是增强凝聚力的前提,民主是实现平等协商的条件。政治协商中倡导的不同政治主体间的平等协商是执政党倡导和谐关系的充分体现。协同性是民主党派在多党合作政治格局中独具的一个特点,也是与执政党保持和谐关系的一个重要前提,与和谐性相辅相成。所以说,党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政治基础。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相互问和谐性的特点构成了和谐型关系。

再次,从文化上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思想之一就是“和合”,它倡导的是兼容并蓄、博大宽厚、人文和谐、天人合一,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承袭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和”并非就是完全一致的无差异的“和”,而是求同存异的“和”,只有这样的“和”才更能体现各政治主体问,尤其是强势政治主体的包容性以及多党合作制度中和谐性关系特点的本质。

3.促进性特点及促进型关系:促进性既是多党合作关系的实质,也是多党合作的重要目的。一方面,促进性最具实质性的是互促性,即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互相监督,实现互相促进。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即是执政党对党际问互促性关系的最早确定。邓小平I司志19574月在所作的《共产党要接受监督》一文中指出,党要接受来自三个方面的监督,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共产党员要“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谨慎总是好一些”。20052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发布前的征求意见座谈会上,就多党合作制度化建设提出了“要坚持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的要求,这一要求更进一步说明执政党对实现多党合作双方互相促进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极大地丰富了关于“促进性”的内涵。促进性特点形成了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促进型关系。20067月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后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意见》指出:“支持民主党派根据各自章程规定的参政党建设目标和原则,全面加强参政党建设,推动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

实现党际问促进性的最有效方式就是互相的民主监督。《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提出,“民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实行互相监督,主要是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通过民主监督的方式来促进执政党执好政,促进其保持先进性;反过来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通过政治领导和民主监督来促进参政党加强自身建设,促使其保持进步性。换句话说,互相监督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互相促进。另外,促进性在多党合作中的体现就是各政党要以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己任。毛泽东同志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这一论述的重要性在于提出各政党都有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责任,同时也要有促进社会发展的政党功效。新时期,发展不仅是执政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参政党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

三、围绕我国政党关系本质特征宣传我国政党制度

目前国内外少有关于我国多党合作政治架构下党际关系本质特征研究方面的专门著作。就国内来说,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同于传统既有的“十六字”方针而没有更好地在理论上升华和发展它,二是由于新的理论探索难于把握。从国外来讲:第一,由于西方对我国政党制度缺乏了解,所以多对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缺乏认可度。据了解,外国学者多不认为中国政党制度是多元化,也不认为中国政党制度是一元化与多样性的统一,而只认为中国政党制度是一元化的一种,因而对我国政党制度的研究多从研究共产党(执政党)本身人手,少有研究中国其它党派的。第二,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外尤其是西方天然地对我国的一切制度带有排斥性,政党制度更不例外。由于西方人自认为世界不会有比两党制和多党制更好的政党制度,所以既使有研究也多带否定性,缺乏客观深入的研究介绍。现存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对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研究方面的资料鲜见。第三,由于我国政党制度的自身特点和国内关于政党制度的研究尚缺开放性,这方面信息与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无法对称,基本没有互通性和交流性,所以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对外介绍和宣传出去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研究社会主义政党关系需秉持科学的政治发展观,只要是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健康发展,有利于我国政党制度的对内、对外宣传,积极创新的理论探索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将多党合作格局中的政党之间关系的通俗表述上升为对其特点的高度概括,一来有利于准确把握这一关系的本质特征;二来有利于丰富多党合作中政党关系的内涵,实现论述上的发展;三来有利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研究,使政党关系特点表述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四来有利于对外宣传,使我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在世界政党体系中确立应有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集》[M] 348-351页.人民出版社,1984

[2]《光明日报》第1版,2002220[3]

毛泽东选集》第3[M].第1079页,人民出版社.1997

发布时间:2007-5-14

作者:吴明明 马聪 转载自《甘肃民进》 2007年第1

Copyright · 2004 中国民主促进会广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Allright Reserved
由南方科能 设计开发及技术支持 联系电话38468062
粤ICP备180865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