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民进简介 新闻广角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理论研讨 基层动态 大事纪要 文化广场 会员风采 视频中心 下载专区
 
当前页面:首页  > 理论研讨  > 统战理论
创新型城市建设必须培育良好的文化环境
  来源:增城市荔城一中支部 发布时间:2011-07-20

增城市荔城一中支部 郑碧琦

创新是一个复杂问题、系统问题和具有相当困难和重大挑战的现实问题,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应该理性思考,认真研究,按照创新规律办事,创设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学理论不断突破人类的传统认识极限,引发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引领新的技术发展方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城市核心竞争力越来越体现于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于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特别是衡量一个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繁荣昌盛,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的华丽,不取决于它的高楼大厦的林立,不取决它的商品的琳琅满目,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是一个城市创新发展所在,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力量所在。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难点是民众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群体创新文化的形成。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尔·熊彼特在其《创新理论》中描述了创新困难的三条理由:首先,创新本身就是新任务。作为新任务,客观上自己不熟悉,只能利用以往的经验来预测估计,有较大的风险。第二,由于已形成原有的定势和习惯,人们会感到不愿意去做新的事情,即使客观困难并不存在,也还是感到不乐意。第三,社会环境对于想要做一些新事情的反响或反作用。这个反作用可能首先通过法律上或政治上存在的障碍而表现出来,也会通过文化习惯产生排斥作用。我们建设创新型城市不仅要采取各种措施来激励表彰具有创新意义的重要事件,也要重视激励表彰创新业绩突出的企业经营者、科学教育工作者和行政管理人员等等。通过政府倡导、舆论支持和全民努力,下大力气,采用系统而有效手段培养民众创新意识,形成浓厚的创新文化和创新习惯,形成创新光荣、守旧可耻,支持创新可贵、阻碍创新可恶的群体氛围。使广大民众能够逐步做到:对自己,不怕犯错误,提高超越自我的理念和意志力;对他人,具有宽容心,培养对新异事物的容忍度和良好心态,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要重视开展创新文化培育 , 高度重视城市创新文化的培育和形成,就要抓住几个关键要素,如行政领导群体的行政管理创新、经理群体的经营管理创新、科教人员群体的技术工艺创新和人才培养创新等,以点带面,寻求突破。

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培育和营造良好创新的大环境。加强组织领导和目标考核。完善市科技创新联席会、市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的工作机制,切实发挥其在推进科技创新中的领导和组织协调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要把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目标任务作为党政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重点目标责任制考核。加大督查力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其次要提高全民科技素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组织实施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增加科普投入,加快增城市图书馆、市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科普基地认定工作,符合条件的科普基地,可按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科学知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鼓励科技创新宣传活动,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

第三要营造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积极培育企业家精神、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倡导勇于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加大对自主创新型企业、个人以及创新型城市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充分认识自主创新的重大意义,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鼓励,在全社会营造勇于创新、尊重创新和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使创新文化成为城市文化的主流。

要为创新型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一是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增强“三性”,即:提高针对性。要遵循和把握人才成长规律,因人施教,因地制宜,做到一人一策,有针对性地提高人选的能力素质;注重实践性。要在实践中培养人才,敢于在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中,在重要技术岗位上放手造就人才;增强包容性。要精心培育创新文化,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努力为创新人才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民主活泼的学术环境和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不断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意志、创新热情和创新潜能。二是要不断完善人才政策机制。要大力推进人才政策创新,对不合时宜的,要坚持与时俱进,修订完善;对力度不够的,要开拓进取,加大力度;对需要建立的,要敢为人先,加快建立,着力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人才政策比较优势,努力创造一个促进人才潜能充分释放、价值充分体现、作用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机制。三是要不断完善人才服务机制。要尊重、理解创新型人才,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对他们创新创业的心愿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以事业留人。要千方百计为创新型人才开展工作创造物质条件,尽一切努力,在经费、科研条件、学术交流、出国考察等方面提供支持,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要在生活中多关心创新型人才,为他们排忧解难,甘当创新型人才的后勤部长,尽心竭力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

五是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人才,提高城市自身创新能力。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是城市创新能力的核心。有了高素质的科技人员,才能使城市在科技竞争中不断推陈出新。城市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完善用人机制,要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引进人才,重点引进具有现代意识、系统知识、创新能力的各类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人才,善于资本运作的金融人才,熟悉现代管理的高素质领导人才。在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同时,还要加大对高级技术工人人才的引进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目前我市对这方面人才引进政策欠缺,高级技术工人作为科技活动的主要参与人员,应引起企业、政府的重视。同时要加强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下大力培养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科技创新人才,提高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 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应把我市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当作首要大事来抓。应授权予一些资金雄厚的企业集团公司,政府职能部门作为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为我市的科技人才培养链中增加重要的一环。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的成立,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锻炼机会,为他们走入社会积累经验,同时为企业相“千里马”提供了便利。出台这些相应政策对 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为我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加大了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是继续推进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增城市取得重要成效的关键一年。在新的一年里,要大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自主创新,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大力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村镇;大力抓好招商引资与民营经济工作,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大力推进文化名城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和综合竞争力;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城市形象;大力推进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推进各项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营造体制机制和政务环境新优势;大力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依法行政,建设文明法治社会;大力解决人民群众困难问题,扎实推进和谐增城市建设。在创新型的城市建设中,要把文化名城作为我市城市建设的重点,那么培育良好的文化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Copyright · 2004 中国民主促进会广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Allright Reserved
由南方科能 设计开发及技术支持 联系电话38468062
粤ICP备18086586号